近日,一场聚焦绿色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主题的大型国际论坛在京圆满落幕。来自全球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及政策制定者齐聚一堂,围绕“低碳转型与全球能源治理”展开深度对话,共同探讨应对气候变化、推动能源结构优化的创新路径。
论坛首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代表在主旨演讲中指出,全球碳排放量需在2030年前减少45%,才能实现《巴黎协定》设定的温控目标。他强调,发展中国家在清洁能源技术转移和资金支持方面的需求亟待满足,国际社会需构建更公平的能源合作机制。这一观点引发与会者广泛共鸣,多国代表呼吁建立跨国技术共享平台,加速可再生能源技术普及。
在“氢能经济与产业实践”分论坛上,一家德国能源企业展示了其最新研发的固态储氢技术。该技术通过特殊合金材料实现氢气的高密度安全储存,成本较传统液态储氢降低30%。企业负责人透露,该技术已进入商业化试点阶段,预计2025年前在欧洲建成首个万吨级储氢站。与此同时,中国某新能源集团宣布启动“绿氢供应链”计划,拟在西北地区建设风光氢一体化基地,年产能达50万吨。
政策层面,多位部长级官员在闭门会议中达成共识,将推动建立“全球碳定价联盟”。该机制旨在通过统一碳税标准、建立跨境碳交易市场,减少企业因政策差异导致的合规成本。据初步测算,若全球主要经济体加入该联盟,每年可减少约20亿吨碳排放,相当于关闭500座燃煤电厂。
技术突破成为论坛另一焦点。一家美国初创公司发布的“钙钛矿-硅叠层太阳能电池”引发关注。该电池实验室效率突破33%,较传统晶硅电池提升10个百分点,且生产成本降低40%。专家评价称,这项技术若实现规模化生产,将彻底改变光伏产业格局。非洲代表团分享了“微型电网+移动储能”的农村电气化方案,通过太阳能板与可拆卸电池组的组合,为偏远地区提供灵活电力供应。
企业合作方面,论坛期间共签署12项跨国协议,涵盖绿氢贸易、碳捕集技术、智能电网建设等领域。其中,东南亚国家联盟与北欧清洁能源集团达成协议,将在马来西亚建设东南亚首个蓝氨生产基地,利用天然气重整制氢过程中捕获的二氧化碳生产氨肥,实现“负碳”生产。
青年创新环节中,来自15个国家的大学生团队展示了他们的低碳解决方案。印度团队开发的“藻类生物燃料-废水处理一体化系统”获得最高奖项,该系统通过培养特定藻类净化污水,同时提取藻油生产生物柴油,每吨废水处理可产生0.3升燃料。评审专家指出,这类低成本、易推广的技术对发展中国家意义重大。
论坛闭幕式上,主办方发布《全球能源转型行动倡议》,提出2030年前实现三大目标:可再生能源占比超40%、电动汽车销量占比达60%、工业领域碳捕集量突破10亿吨。倡议获得87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响应,承诺将制定具体实施路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