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贵州大山深处的非遗技艺跨越千里,与紫禁城六百年的历史文脉相遇,一场关于文化传承与生命力量的对话在故宫博物院悄然展开。9月12日,“积善贵州·非遗之光”文创特展在故宫红墙黄瓦间拉开帷幕,87件承载着贵州残疾人匠心的非遗作品,成为连接深山与殿堂的文化桥梁。
此次展览由中国残联与故宫博物院联合主办,贵州省残联承办,以文化赋能残疾人事业为核心。中国残联党组成员张卫星在参观时指出,这场展览不仅展现了非遗技艺的温度,更彰显了残疾人群体通过文化实现自我价值的深度。他特别关注残疾人文创产品的市场转化情况,强调要让更多创作者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展览现场,一件名为《古藏衣》的苗族服饰成为焦点。这件由4位残疾绣娘耗时8个月完成的作品,曾亮相2024年巴黎残奥会“美丽工坊”展览。绣娘们将苗族传说与祖辈记忆融入针脚,每一缕丝线都诉说着跨越时空的文化传承。参观者驻足细观时,常被服饰上精美的图腾与细腻的针法所震撼。
另一件引发关注的展品是《仡佬族二十四节气香包》。这件融合遵义仡佬族刺绣纹样与天然香料的作品,曾在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传统文化展上赢得国际赞誉。其独特的节气主题设计,不仅展现了非遗技艺的实用性,更通过香气传递出中国农耕文明的智慧。
贵州省残联二级巡视员袁燕介绍,贵州素有“文化千岛”之称,历史上曾通过“皇家驿道”向紫禁城输送朱砂、木材与贡茶。如今,贵州残疾人非遗文创以新的形式延续这份文化情缘。全省已培育9家美丽工坊,其中4家获国家级认证,数十万绣娘以针线为笔,在布帛上书写对生活的热爱。
展览现场,观众不仅能欣赏到蜡染、银饰等传统技艺,还能通过互动装置感受创作者的心路历程。一件件“小而美”的文创作品,从偏远村落走向国家文化地标,成为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人文温度的鲜活载体。
这场跨越地理与文化界限的展览,让故宫的红墙见证了贵州非遗的活力,也让残疾人群体的创造力在历史长河中绽放光芒。当指尖技艺与文明高峰对话,文化传承便有了更温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