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少其艺术启示:中国山水画如何在“变”与“不变”中寻得平衡?

   时间:2025-09-14 07:51 来源:天脉网作者:苏婉清

今年适逢赖少其先生诞辰110周年,广州艺术博物院推出“造化为我——赖少其与现代山水画创作研究展”,以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呈现中国山水画传承与创新的深层命题。展览将明末以来三百余年山水画大家的经典之作与赖少其的创作并置,既展现传统文脉的延续,亦凸显艺术家在时代语境下的突破与坚守。

十年前,广东美术馆曾以“大道之道——赖少其诞辰百年作品展”致敬这位20世纪中国画坛巨匠。当时担任馆长的策划者以全馆空间构建艺术殿堂,而今广州艺术博物院的展览与之形成跨越十年的呼应,共同构成解读中国山水画“变”与“不变”的双重注脚。两场展览不仅是对艺术家个人的纪念,更成为观察中国画现代转型的重要坐标。

艺术家与赖少其的渊源始于1980年的大学时代。彼时,作者从黄山写生归来,面对传统与当代的创作抉择时,偶然得见赖少其笔下的鼓浪屿——其以笔墨捕捉物象呼吸的观察方式,以及传统技法与现代语言的融合,恰与作者对黄山的体悟形成共鸣。借鉴这种创作理念完成的课程作业获得全班最高分并留校,“赖少其”三字由此深植于心。在“造化为我”展厅中,面对赖少其“以心观物”的作品,作者方悟这份共鸣源于艺术家对山水画本质的坚守:无论笔墨如何创新,始终以“写山水精神之性”为内核。

2001年调任中山大学后,作者受赖夫人邀请,在赖少其晚年居所中目睹了其生命最后阶段的创作。这些作品将传统与现代、抽象与具象、理性与感性熔铸一炉,映射出艺术家对宇宙的沉思与对生命的观照。笔触中既有远离尘俗的纯粹,又蕴含真挚的情感流动,呈现出一种超脱现实的梦幻意境。

1986年的“丙寅变法”是赖少其艺术生涯的关键转折。其“不变”体现在对传统的深刻敬畏:1962年前后,他临摹唐寅《匡庐图》四十余遍,将程邃、戴本孝、黄宾虹视为艺术根基,直言“不学传统空唐突”;其“变”则表现为71岁回粤后,面对岭南“花红柳绿”的鲜活景象,大胆吸纳印象派色彩语言,构建“墨与色既冲突又和谐”的新结构。这种“不变”非但未束缚创新,反而为变革提供根基;这种“变”亦非背离传统,而是让传统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生。赖少其晚年因病导致的笔墨形态变化,恰是其艺术“变”与“不变”的终极融合——“写生命之真”的内核始终未改,绝境中张扬的生命意志成为山水画精神的本质显现。

从“大道之道”到“造化为我”,两场展览共同揭示一个真理:山水艺术的传承既非对传统的机械复制,亦非对变革的盲目追逐,而是在“变”与“不变”的辩证中寻求平衡。当下中国画创作者需以“变法”的勇气激活传统,以“守根”的清醒锚定方向。唯有如此,中国山水画方能既保留东方精神特质,又具备与世界对话的能力;既承载文化记忆,又开启艺术未来。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