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视画如命的画家,54岁累倒在未竟巨作前,画作成20世纪经典

   时间:2025-09-14 07:51 来源:天脉网作者:柳晴雪

1998年5月2日,河南美术出版社的画室内,李伯安倒在了未完成的百米长卷《走出巴颜喀拉》前,手中紧握的画笔还沾着未干的颜料。这位54岁的画家用生命践行了“不能画画,生不如死”的誓言,将毕生心血倾注于这幅未竟的史诗巨作。

1988年,李伯安踏上了探寻黄河长江文明源头的征程。从巴颜喀拉山到青藏高原,他三次深入甘南地区,收集了大量藏民生活素材。在废弃的教室里,他用三合板钉成2米高、6米长的画墙,桌上堆满书籍资料,开始了这场持续十年的创作马拉松。朋友袁汝波回忆,李伯安对自我要求近乎苛刻,曾四次撕毁不满意的部分,三年仅完成30米画幅。

面对台商五百幅农村小品画的邀约,每幅500元的报酬相当于当时普通人一年的收入。李伯安却断然拒绝:“画完这些,手和心就废了。”他深知市场画的惯性会摧毁创作大画所需的独特意境。这种选择在80年代画家群体中显得格格不入,当同行们忙着炒作赚钱时,他直言:“他们的画是卖钱的,我的画是传世的。”

创作《走出巴颜喀拉》期间,李伯安的颈椎病日益严重,多次在画室晕倒。家人劝他手术,他却说:“手术失败不能画画,生不如死;成功也要禁忌,影响大画进度。”洛阳老先生断言他活不过60岁,他反而欣慰:“足够完成这幅画了。”去世前几个月,他对儿子说“快坚持不住了”,却依然转身继续作画。儿子李飒记得,父亲曾说画笔是他的命,15岁学画到54岁离世,从未放下过画笔。

作家冯骥才首次见到画作时被深深震撼:“电闪雷鸣般的视觉冲击,让我这个苛刻的观者只有被征服的份。”他当即承诺要为李伯安在中国美术馆办展。可惜三年后等来的却是噩耗,李伯安倒在了第十部分画稿前。全国146位画家自发捐画筹款,让这幅未完成的巨作在洛阳、郑州、北京等地巡展,引发艺术界轰动,被专家认定为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重要事件。

展出的266个藏民形象,以刚劲的笔触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坚韧风骨。有观众泪流满面,感慨画家生前贫困潦倒;艺术界将其与《流民图》《矿工》并称20世纪三大杰作。冯骥才在画展现场动情地说:“伯安把自己的精神血肉都融入了画中。”这位曾被嘲笑“自大”的画家,用生命完成了对艺术的终极献祭。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