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梁启超谈“知情意”三育,今时家长该如何借古鉴今育子女?

   时间:2025-09-14 12:49 来源:天脉网作者:柳晴雪

百年前,梁启超在苏州一场关于“做人教育”的演讲,至今仍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当现代家长为孩子的学业焦虑不已时,重温这场演讲,或许能为教育迷途指明方向。

1922年的苏州,梁启超站在讲台上,面对一群青年学子,没有谈及如何考高分、选专业或谋求职业,而是聚焦于“知情意”三育与“智仁勇”三德。他直言:“你成不成人,就看这几年。”在他看来,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制造考试机器,而是培养“不惑、不忧、不惧”的完整人格。

梁启超将人类心理划分为知、情、意三部分,认为三者圆满发达即为“达德”,是“成一个人”的根本。他以孔子“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为纲,提出“知育”培养判断力,让孩子明辨是非;“情育”滋养仁爱之心,让孩子接纳不完美;“意育”锤炼韧性,让孩子直面挫折。这三者并非知识,而是支撑人生的三根“柱子”。

反观当下教育,内卷化愈演愈烈。孩子们被高速“输送”向高分、竞赛与名校,却常陷入“知而无勇”“智而无仁”的困境:有人社交畏缩,缺乏勇气;有人因小挫折崩溃,情绪失控;有人盲目跟风,丧失独立思考能力。梁启超百年前便痛批这种“重知识轻人格”的教育,直言“知识越多,若无情与意节制,危害越大”。高智商诈骗犯、学术造假者,正是这一观点的现实注脚。

那么,家长该如何将“知情意”融入家庭教育?梁启超的演讲提供了具体路径。

在“知育”方面,家长需培养孩子的批判思维与信息辨识力。例如,孩子沉迷短视频时,与其直接禁止,不如与其探讨算法逻辑、信息真实性及沉迷危害,引导其自主制定使用规则。这种“教方法而非给答案”的方式,才是真正的认知教育。

“情育”的核心是教会孩子接纳不完美,培养豁达心态。现代孩子常因一次考试失利或批评而崩溃,根源在于“只教赢,不教输”。梁启超以《易经》“未济卦”阐释人生常态——永无圆满,但需热爱生活。家长应允许孩子失败,与其复盘努力过程而非结果,同时自身需戒除焦虑抱怨,以身作则传递从容。

“意育”则需从小锤炼孩子的意志力。梁启超指出:“意志薄弱极易,由弱返刚极难。”家长可让孩子从“小坚持”起步,如幼儿自主整理玩具、青少年参与辩论赛,逐步培养自律与勇气。过度保护只会削弱孩子独立前行的能力,而真正的成长,源于直面风雨的勇气。

梁启超反复强调,教育的本质是“做人”,而非谋生或谋职。他警示:“知识若不能与情感和意志协调,越聪明越危险。”今天的家长或许无需让孩子成为伟人,但必须助其成为有判断力的头脑、有担当的心灵、有勇气的灵魂。

当家长为孩子的学业焦虑时,不妨停下脚步,问自己:是在培养考试高手,还是在陪伴健全人格的成长?梁启超的箴言至今回响:“养足根本智慧,体验人格人生观,保护自由意志。你成人不成人,就看这几年!”

真正的成长,是让孩子在知识之路上,既能容下悲喜,亦能扛住风雨。这场百年前的演讲,或许正是破解当代教育困境的一把钥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