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拦路虎”:地质地貌图像怎么破?解锁关键能力是关键!

   时间:2025-09-13 20:05 来源:天脉网作者:赵云飞

在高中地理教学领域,地质地貌图像分析始终是师生共同面临的难题。北京师范大学邱维理教授在南国北师地理公益讲堂第八期《地质地貌图像分析》专题讲座中,通过与一线教师的深度交流,揭示了当前地理教学存在的核心矛盾:高考命题对地质地貌图像的解读要求远超教材呈现内容,导致学生普遍存在畏难情绪,教师群体甚至出现"学考分离"的困惑。

课程标准对地质地貌学习提出明确要求:必修课程强调运用地质年代表描述地球演化,通过典型案例理解地理信息技术应用;选修模块要求解释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掌握遥感图像判读方法。学业质量水平划分出四个层级,从简单描述地貌特征到综合分析地质事件,最终要求能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科学预测与问题解决。这种梯度式要求,与高考真题中复杂的地质剖面图、多时相遥感影像分析形成紧密呼应。

人教版教材通过多元图像类型构建知识体系:地形剖面图占比24%,主要用于展示地貌垂直变化;遥感图像以20%的比重记录地表动态变迁;分层设色地形图凭借31%的高比例,直观呈现区域高程分布。值得注意的是,教材中地质剖面图仅占3%,且未收录地质图这种高考高频考点图像。这种内容编排与命题趋势的错位,直接导致考生面对地质图时普遍存在解读障碍。

高考真题分析显示,近三年地质地貌图像考查呈现两大特征:等高线地形图与地质剖面图占据主导地位,但地质图出现频次逐年上升。2024年浙江卷河流阶地剖面题,要求考生通过阶地形成时间推断抬升速率;北京卷地质剖面题则综合考查岩层新老关系判断与地质事件排序。这类命题不仅检测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更着重考察空间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实践中,遥感图像解读需强化多时相对比训练。如2020年江苏卷青藏高原湖泊变化题,通过1984年与2015年卫星影像对比,引导学生从湖岸形态变化推断地势特征。等高线地形图教学应侧重实际应用,2019年江苏卷建筑物布局题,要求考生结合坡向、坡度等要素进行区位选择。数字高程模型(DEM)的教学价值在于三维空间感知,2023年广东卷巴音河流域沙丘成因题,通过DEM展示山地、河流、盛行风的空间关系,考查地理要素相互作用。

地质剖面图解读需建立系统分析框架:从岩层顺序判断沉积环境,通过接触关系推断地质事件,结合构造形态分析内力作用。2022年北京卷地质剖面题,要求考生区分向斜成山与背斜成谷,判断岩脉形成与断层活动的先后顺序。这类命题要求教师突破教材局限,适当引入大学《地质学基础》核心概念,如正断层、逆断层等,但需进行"去学术化"处理,用直观模型演示地质作用过程。

教学策略调整呈现三大方向:其一,构建"遥感影像-等高线图-地质剖面"的多图联读模式,培养空间尺度转换能力;其二,开发地质模型演示教具,通过实物操作理解褶皱、断层等构造形态;其三,建立真题分类题库,针对地质图、河流纵剖面等高频考点进行专项突破。这种系统化训练,旨在帮助学生构建"观察-分析-推理-应用"的完整思维链条,切实提升地质地貌图像解读能力。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