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缘何被误作“玄学”?教考分离之困如何破局?

   时间:2025-09-13 12:50 来源:天脉网作者:冯璃月

近日,关于地理学科被误认为“玄学”的讨论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有观点指出,当前地理教学中案例选择流于表面、高考命题边界模糊,导致学科科学性被质疑,甚至有声音将这种现象归咎于“教考分离”对基础教育及人才选拔的负面影响。

地理学作为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其研究方法基于观察、实验与逻辑推理,旨在揭示地理现象的本质规律。例如,通过分析气候数据预测降水变化,或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土地利用变化,均体现了地理学的实证性。而“玄学”通常指缺乏科学验证、依赖主观感受的理论,二者在方法论和研究对象上存在本质差异。因此,将地理学归为玄学并不符合科学定义。

尽管如此,公众对地理学科的误解仍普遍存在。这一现象背后,既有学科本身的复杂性,也与教学和考试方式密切相关。地理学科涉及自然要素(如地形、气候)与社会经济要素(如政策、市场)的交织,学生需同时掌握多维度知识,导致学习过程中难以快速抓住核心逻辑。例如,分析某地农业区位时,需综合考虑土壤肥力、灌溉条件、市场价格等多重因素,这种复杂性容易让学生产生“玄学”般的困惑。

教考分离问题进一步加剧了这种误解。日常教学中,学生往往通过背诵知识点应对考试,但实际考题更注重知识融合与综合应用。例如,某年高考题要求分析公路两侧树种差异的原因,答案需结合气候、土壤、生态保护等多方面因素,而非单一知识点。这种“无边界”的命题方式,使得平时成绩优异的学生也可能在考试中失利,进而质疑地理学科的科学性。

部分高考题答案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也引发了争议。例如,某些开放性试题允许从不同角度作答,但标准答案的模糊性导致评分标准难以统一,增加了学生的备考压力。更有甚者,一些机构为吸引流量,刻意夸大地理学科的“玄学”属性,通过片面解读考题或编造极端案例,误导公众对学科本质的认知。

针对这些问题,一线教师呼吁回归地理学科的科学本质。他们建议,教学中应采用更具逻辑性的案例,避免堆砌碎片化知识;命题时需明确考核目标,减少主观性过强的题目;同时,加强对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而非单纯追求知识点记忆。例如,通过设计“城市热岛效应成因分析”等任务,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逐步推导结论,而非依赖直觉或经验。

尽管挑战重重,但多位地理教育工作者表示,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和命题策略,完全可以让地理学科摆脱“玄学”标签。他们强调,地理学的魅力正在于其解释现实世界的能力,而这一能力的提升,需要教育者、命题者与学生的共同努力。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