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核心素养时代,如何让课堂真正实现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的转型?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余文森教授在接受专访时指出,当前教学改革的核心痛点并非理念缺失,而是方法论的突破。"知识转化为素养的关键在于构建完整的学习链,'读思达'教学法正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实践路径。"
作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的核心专家,余文森20余年来深度参与课程改革。他观察到,尽管新课程理念已深入人心,但基层学校普遍面临"理念丰满、方法骨感"的困境。"很多改革如同过眼云烟,就是因为缺乏可操作的方法体系。"这位见证三轮课标修订的学者强调,教学改革必须建立方法意识,将宏观理念转化为具体教学行为。
在长期实践中,余文森团队提炼出"读思达"教学法,其理论根基源于认知加工理论。该理论将完整学习过程分解为认知输入(阅读)、认知加工(思考)、认知输出(表达)三个环节,对应心理学中人类与生俱来的求知、探究、表现三大欲望。"这三种能力构成学习的基础架构,就像人体的消化系统,知识必须经过这个系统的深度加工才能转化为素养营养。"
针对不同学科特性,"读思达"教学法衍生出三种实践范式:以阅读驱动的自主学习模式强调"初读-精读-研读"的循环深化;以问题为导向的探究模式通过"主问题分解-子问题解决"推动深度思考;以项目输出为牵引的任务驱动模式则要求"设计产品-倒推学习",实现以终为始的教学设计。余文森特别指出:"三种范式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根据教学内容动态组合的工具箱。"
在语文课堂实践中,该教学法展现出独特优势。某实验学校教师采用"基于表达的读思达"模式设计《红楼梦》单元教学,要求学生先完成"人物关系图谱"创作,再通过文本细读验证假设,最终以学术小论文形式呈现研究结果。这种"输出倒逼输入"的设计,使学生对经典文本的理解深度远超传统讲授式教学。
数学学科的应用同样富有创意。福州某中学在函数教学单元引入"基于思考的读思达"模式,教师设计"生活函数采集-变量关系建模-解决方案表达"的三阶任务,引导学生从生活现象中抽象数学模型。参与实验的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展现出更强的迁移能力,其项目成果连续两年获得省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对于核心素养的落地机制,余文森形象地比喻为"知识转化三道炉"。第一道炉是阅读,通过学科阅读构建知识框架;第二道炉是思考,在问题解决中实现知识重构;第三道炉是表达,将思维成果外化为可检验的素养产品。"只有经过这三道工序的淬炼,知识才能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能力品格。"
这种教学法正在改变传统课堂生态。在某实验校的物理课堂上,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公式,而是通过"实验现象观察-数据规律分析-创新装置设计"的读思达链条,自主发现楞次定律。教师角色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架构师,课堂时间分配发生根本性转变:70%的时间用于学生自主探究,教师讲解压缩至不足20%。
面对课程改革中的形式化倾向,余文森保持清醒认知。他特别提醒,阅读力、思考力、表达力的培养需要系统设计:"阅读不是简单的文字浏览,要建立学科阅读方法体系;思考不能停留于浅层疑问,要培养结构化问题解决能力;表达不应满足于正确回答,要追求有逻辑的创新呈现。"这些具体要求为教师实践提供了清晰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