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聆听来自大山的教师心声——
从贵州群山环绕的村落到北京师范大学的课堂,再回到岑巩县第一中学的讲台,杨明(化名)用四年时间完成了一场关于教育理想的闭环。这位通过"优师计划"走出大山的师范生,如今正以教师的身份,为更多山区孩子架起通往世界的桥梁。
"当我在录取通知书上签下名字时,手里攥着的不仅是改变命运的钥匙,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承诺。"杨明回忆起2021年那个夏天,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的协议书与录取通知书同时抵达。这份定向培养协议要求毕业生返乡任教至少6年,而他毫不犹豫地在协议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促使他做出这个选择的,是高中时期那些照亮黑夜的烛光。在岑巩县第一中学求学的日子里,班主任王老师总会在晚自习后为住校生准备热牛奶,数学老师用三年时间整理出二十本错题集,英语老师带着全班朗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些温暖的细节,最终汇聚成他报考师范院校的决定。
2025年盛夏,当杨明以全新身份重返母校时,教室里的多媒体设备已取代了当年的黑板粉笔,但孩子们眼中对知识的渴望与十年前并无二致。他设计的"山间课堂"将物理实验搬到溪边,用自制教具演示浮力原理;语文课上,他带着学生诵读自己创作的《大山来信》,让课本里的文字在黔东南的云雾中有了温度。
在教师办公室的备课本上,写着这样一段话:"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我要做的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更要成为塑造灵魂的工程师。"为此,他每周参加县域教师研修班,利用寒暑假到发达地区学校跟岗学习,甚至自费订阅教育类核心期刊。在他看来,乡村振兴需要的不只是走出大山的人才,更需要能扎根乡土的教育者。
教室后墙的"心愿树"上,贴着学生们写下的目标:有人想成为工程师修建家乡的桥梁,有人要当医生守护村民健康,还有个女孩悄悄写下"成为像杨老师一样的老师"。这些稚嫩的笔迹,让杨明更加坚信:教育不是单程票,而是生生不息的接力。
夜幕降临时,杨明办公室的灯光总是最后熄灭。窗台上那盆从北京带回的绿萝已经抽出新枝,就像他种下的教育理想,正在这片土地上悄然生长。当扫码声响起,手机里传出的不仅是他的个人故事,更是一代代山区教育者薪火相传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