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教育厅联合五部门近日正式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十大行动”实施意见》,明确要求自2025年秋季学期起,全省中小学全面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标志着该省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迈入新阶段。
根据《意见》规划,义务教育阶段将构建分层课程体系:1-2年级每年安排不少于6课时的基础认知课程,3-9年级每年设置8课时以上的实践应用课程,普通高中则将人工智能纳入信息技术学科必修模块。配套发布的《山东省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课程指导纲要》提出差异化教学目标,要求小学低年级侧重感知体验,初中阶段强化理解应用,高中阶段注重创新实践。
在课程资源建设方面,文件要求各校开发校本课程,确保每所义务教育学校至少提供1项人工智能主题课后服务。省级层面将组织编写数字教材,构建覆盖全学段的课程资源库。为保障实施质量,计划通过3-5年时间培育三级师资梯队,包括100名省级卓越教师、2000名市县级骨干教师和1000名首席信息官,其中乡村教师占比不低于规定比例,每个县区需建立至少2个名师工作室。
教学创新成为改革重点,《意见》提出推进人工智能与全学科深度融合,推广任务式、项目式教学模式。鼓励开发人机对话学习系统,试点AI导师辅助教学,探索构建"智能教室+虚拟实验室"的新型教学空间。薄弱地区将通过"市域协作-县域联盟-校际互助"机制获得支持,确保教育均衡发展。
评价体系改革同步推进,自2026年起,人工智能素养将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文件特别强调创新人才培养,通过"中学生脱颖计划""小院士"选拔等渠道,遴选优秀学生参与"齐鲁英才计划""齐鲁科学营",进入高校实验室开展科研实践。各类竞赛成果将作为重要评价依据,形成"发现-培养-跟踪"的全链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