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啸虎分享AI产业新洞察,为创业者指引方向
在近期于上海举办的一场创投论坛上,金沙江创业投资基金的主管合伙人朱啸虎,针对当前AI产业的最新发展趋势,发表了独到见解,并为创业者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朱啸虎形象地比喻道:“投资AI创业公司,就如同放飞一群鸽子,其中或许只有一两只能够直冲云霄,而大部分都将归于平凡。成功的案例,无疑是少之又少。”他进一步指出,随着GPT-5的姗姗来迟,AI能力的上限已初露端倪。尽管AI Agent应用的创业门槛和成本有所降低,但市场竞争却愈发激烈。为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创业者必须在产品上精益求精。
朱啸虎坦言,GPT-5的发布并未带来预期的震撼,其核心智力的提升空间有限,更多的是在用户体验和成本优化上做些微调整。他认为,Transformer架构下的通用人工智能(AGI)能力,已接近其上限,未来难以再有突破性进展。数据瓶颈和推理天花板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盲目增加模型参数和数据量,不仅无法提升智力能力,反而可能损害性能。
然而,朱啸虎却认为这对创业者而言是个好消息。因为当模型能力迭代放缓时,创业机会反而会增加。他提出,未来两三年,模型小型化将成为一个重要趋势。通过精简和提炼数据,降低模型使用成本,将是国内创业者更具性价比的方向。
在应用层面,朱啸虎观察到,今年AI应用的Token消耗量迎来大规模爆发。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AI应用落地成为新的竞争焦点。他分享了一个数据:中国每天所有大模型的Token消耗量已突破30万亿。这表明AI在企业内部开始发挥显著作用,大家更愿意用Token来产生交付结果。
朱啸虎还指出,AI应用正从文字类向语音类、视频类扩展。语音模型已非常成熟,几乎难以分辨AI与真人的声音。他预测,今年下半年或明年,基于视频的各种AI应用也将迎来爆发。在AI时代,所有内容都将是实时生成的,这将颠覆传统的内容生成方式。
尽管AI Agent应用的创业门槛和成本大幅降低,但竞争却更加残酷。朱啸虎表示,现在硅谷的VC通常要等产品上线并实现一定收入后才会投资。在中国,虽然很多创业公司能做到快速变现,但要留住客户却非常困难。很多App的用户在使用一个月后就不再续费,这导致留住客户成为创业公司的巨大挑战。
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朱啸虎为创业者提出了建议:远离大厂的直接竞争领域,在AI之外寻找“护城河”。他强调,由于大模型能力扩散迅速且易于模仿,因此很难在AI技术本身建立壁垒。创业者必须在AI之外寻找竞争优势,如编辑能力、复杂工作流整合能力等。
朱啸虎分享了几个成功案例,如他们投资的一家AI创作者社区公司,通过提供复杂的编辑能力,实现了文生图的商业化。他还提到了AI专有硬件的创业机会,如专门做会议纪要的硬件和AI电子名牌等。这些案例表明,AI创业的关键不在于技术是否前沿,而在于能否定义出好产品。
最后,朱啸虎提到了AI眼镜的创业机会。尽管国内厂商众多,但要做好AI眼镜的细节却并不容易。他认为,做好这些硬件细节必须在大湾区,因为这里能在短时间内找到所有供应商并解决问题,这是中国创业者得天独厚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