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交易所集团(简称新交所)首席执行官罗文才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随着中新两国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机制不断深化,跨境投资便利化水平显著提升,中国与全球资本市场的连接正通过新加坡这一关键枢纽加速实现。作为亚洲重要的多元化资产交易平台,新交所通过ETF产品互通、指数合作等创新模式,为国际投资者参与中国市场及中国企业拓展全球布局提供了高效通道。
今年7月,奥明易方达创业板ETF在新交所挂牌上市,成为新加坡首只采用新币对冲的创业板指数ETF。这一产品标志着中新ETF互联互通机制迈入新阶段。据统计,截至目前,两国交易所已通过该机制推出10只跨境ETF产品,资产管理规模突破30亿元人民币,覆盖科技、消费、金融等多个领域。罗文才指出,这种产品创新不仅降低了跨境投资门槛,更通过本币对冲机制有效规避了汇率风险,为全球投资者提供了更稳定的资产配置工具。
国际资本对中国市场的关注度持续升温。罗文才透露,近期新交所多资产平台数据显示,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指数期货及外汇等品种交易活跃度显著提升,造船业、消费科技及REITs等领域成为咨询热点。"投资者情绪已发生积极转变,我们观察到更多资金正流入中国市场。"他强调,新交所作为国际资本聚集地,拥有资管机构、家族办公室及全球机构投资者等多元客户群体,其平台优势正转化为中国资产配置的增量动力。
在指数合作领域,中新两国交易所的创新步伐不断加快。2024年1月,上交所与新交所联合编制的中证新交所亚洲新兴市场科技指数正式发布,成为亚洲科技企业估值的新标杆。罗文才透露,双方正共同开发覆盖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前沿领域的主题指数,并推动其与ETF产品挂钩。"这些指数将涵盖亚洲最具增长潜力的公司,为投资者提供精准捕捉区域机遇的工具。"他表示,未来指数商业化应用将进一步拓展至衍生品市场,形成完整的投资生态链。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新交所正成为其国际化战略的重要跳板。罗文才指出,东盟经济体规模预计将在2030年跃居全球第四,中国企业通过新加坡平台可高效触达这一增长市场。今年,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推出的50亿新元"证券市场发展计划"中,20%资金已分配至资管机构,用于提升市场流动性。在上市制度方面,新交所将IPO流程缩短至6-8周,并优化二次上市框架,将适用范围扩展至上交所、深交所上市公司,为企业提供更透明的路径选择。
"上市只是企业发展的起点。"罗文才强调,新交所通过IPO前的投资者教育、上市后的持续研究覆盖及做市商支持,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例如,在科技企业上市过程中,交易所会协助其对接国际资本,同时通过定期举办行业论坛帮助企业提升全球影响力。这种系统性支持模式,已吸引多家中国新能源、生物医药企业选择新加坡作为海外融资首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