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近日再次在社交媒体上对激光雷达技术发难,他坚称激光雷达不仅不能为自动驾驶安全加分,反而可能因传感器间的冲突而增加行车风险。
8月25日,马斯克在社交平台直言不讳:“激光雷达与毫米波雷达之间的冲突实际上会降低自动驾驶的安全性。”此番言论再次凸显了他对这一技术的强烈反对态度。
事实上,马斯克对激光雷达的批评由来已久。早在2019年,他就将激光雷达比作“昂贵的阑尾”,暗示其多余且昂贵。2021年,特斯拉更是全面转向“纯视觉”方案,逐步在车辆上移除雷达传感器。
马斯克反对激光雷达的核心理由在于传感器数据不一致导致的决策难题。他指出,当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与摄像头的感知结果出现分歧时,系统会陷入两难境地,难以做出正确判断。
面对这一挑战,特斯拉选择了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公司不仅逐步淘汰雷达,最新推出的Model 3焕新版更是完全取消了雷达配置,全面依赖摄像头和算法。
除了安全问题,成本也是马斯克反对激光雷达的重要因素。他认为激光雷达价格高昂,不适合大规模应用。
然而,激光雷达的支持者并不认同马斯克的观点。他们认为,随着技术进步,固态激光雷达的成本已大幅下降,Uber CEO达拉·科斯罗萨西甚至表示,固态激光雷达的成本已降至约500美元,完全可接受。
自动驾驶行业在激光雷达问题上形成了两大阵营。一方面,特斯拉坚决反对激光雷达;另一方面,理想、华为、蔚来等车企则成为激光雷达的坚定支持者。
理想CEO李想曾公开表示,如果马斯克在中国的高速公路上深夜驾驶过,他或许也会考虑在特斯拉上保留激光雷达。李想强调,中美路况差异显著,中国复杂的道路环境需要更先进的感知技术。
李想指出,在中国,晚上行驶时经常会遇到尾灯损坏的大货车,甚至这些货车会直接停在主路上。摄像头在夜间无光环境下,可视距离仅为100米左右,而激光雷达则能在完全无光的条件下探测到200米外的障碍物,这对于实现130公里/小时的自动紧急制动至关重要。
究竟谁的观点更贴近实际,或许最终将由消费者通过购车选择来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