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前谷歌CEO埃里克·施密特在《纽约时报》上发表的一篇评论文章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位科技巨头的前掌舵人,在文章中罕见地承认了中国在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领域的迅速崛起,指出中国已从“追赶者”转变为“并跑者”,甚至在某些领域成为了“领跑者”。
施密特在文章中详细列举了中国科技近年来的诸多突破,从DeepSeek、Temu、TikTok等互联网应用到人形机器人、电动汽车以及工业制造等多个领域。他强调,尽管美国对中国实施了严厉的芯片出口管制和技术打压,但这些举措并未能阻碍中国的科技进步,反而激发了中国在自主研发、产业迭代和人才体系建设方面的活力。
施密特特别指出,中国在技术的“落地能力”上展现出了显著优势,能够将技术迅速规模化、普及化。从无人机送餐到人形机器人跳舞,从AI绘图工具的兴起到ChatGPT的平替产品的出现,中国的企业家们不断刷新着产业神话,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中国的科技实力。
文章还提到,中国在AI时代的拐点上正在加速部署机器人产业,全面推进制造业、服务业的“AI赋能”。施密特警告美国,如果继续抱持“我们天然领先”的傲慢思维,将难以应对中国科技的崛起。他强调,美国需要正视现实,接受“中美技术并驾齐驱”的新格局。
施密特还指出,中国的科技进步不仅仅体现在实验室里,更体现在完整的产业链、密集的人才群和庞大的市场上。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确定性,使得中国在全球竞争中展现出了韧性、效率和持续创新的生态系统。
值得注意的是,施密特在文章中使用了讽刺性的语言,指出美国的技术封锁和打压反而塑造了中国更坚韧、更务实的技术生态。他调侃道,如果美国也对本国的某些行业实施类似的制裁,或许也能取得类似的效果,但这显然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施密特的文章无疑是对美国科技界的一次当头棒喝,也释放出了一个对中国极为重要的信号:西方正在从“技术领先者”转变为“创新失速者”。他们终于意识到,中国的制造不再是“便宜替代品”,而是在全球竞争中展现出强大竞争力的生态系统。在这一系统之下,中国的AI模型正在不断进化,人才正在加速回流,资本正在转向“硬科技”领域。
最后,施密特在文章中写道:“美国必须学习中国。”这句话不仅是对中国科技实力的认可,更是对美国科技界的一次深刻反思。在长期被打压、封锁和污蔑的压力之下,中国科技展现出了非凡的生命力与自主性,其背后是中国体制之下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和千千万万科研工作者、企业家的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