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米汽车官网在深夜悄然调整了SU7新车的订购页面,引发了一场关于智能驾驶术语变更的热议。具体而言,原本使用的“智驾”一词被全面替换为“辅助驾驶”,例如“小米智驾Pro”更名为“小米辅助驾驶Pro”,“智驾Max”则更名为“端到端辅助驾驶”。
这场更名风波迅速在网络上发酵,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更名并非针对某一特定配置,而是覆盖了SU7全系车型,从标准版到Pro和Max版,均进行了相应的调整。这一变动无疑在业界和消费者中引发了诸多猜测和解读。
对于此次更名的原因,不少网友将其与今年3月底的小米SU7高速事故联系起来。在那次事故中,一辆小米SU7在开启智能驾驶辅助功能时,因道路施工导致的障碍物而发生碰撞,最终导致车内三人不幸身亡。这一事件对小米汽车乃至整个智能驾驶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事故发生后,国内汽车圈对智能驾驶技术的安全性和宣传方式产生了更多的关注和反思。在2025上海车展上,不少新能源车企开始降低对“智驾”等词汇的使用频率,转而采用更为谨慎的表述方式。这一行业转向不仅受到了小米事件的影响,更与监管部门的介入密不可分。
今年4月,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召开了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协议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明确要求汽车生产企业必须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措施验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并严禁使用夸大或虚假宣传。同时,工信部还针对智能驾驶领域的宣传用语进行了规范,要求车企严格按照《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标准,统一采用如“辅助驾驶”等规范用语,以避免误导消费者。
在监管重压之下,小米汽车并非孤例。华为联合多家汽车品牌共同发布了《智能辅助驾驶安全倡议》,特斯拉、比亚迪等品牌也调整了宣传用语,明确了智能驾驶功能的限制。这些举动无疑对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尽管这些更名和调整看似是车企在监管重压下的妥协之选,但实际上,它们的产品技术性能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以小米SU7为例,其各配置的智能驾驶功能并未进行调整,只是名称更为保守。这种既强调能力又规避监管风险的新型命名方式,暴露出了行业当前面临的共性困境:如何在技术突破与合规安全之间找到最合适的表述尺度。
此次更名风波不仅是对小米汽车的一次考验,更是对整个智能汽车行业的一次警醒。宣传话术的整顿只是车企责任回归的第一步,后续真正的考验在于能否建立起完善的产品全周期安全机制,从研发测试到风险提示再到事故后的系统迭代,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车企高度重视并不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