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黄河文化入校园,学子在实践中传承精神谱写新篇!

   时间:2025-09-06 11:11 来源:天脉网作者:朱天宇

在山东省东营市,一场以黄河文化为底色的教育创新实践正在蓬勃开展。从课堂到湿地,从校园到云端,这座黄河入海口的城市正以多元方式将千年文化基因注入青少年成长血脉,构建起独具特色的育人新模式。

在东营区第三中学的共生式课堂上,地理教师王丽正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黄河泥沙样本。"这些颗粒的形态差异,折射出流域生态治理的成效。"学生们边记录数据边讨论,历史教师适时引入黄河流域变迁史料,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种跨学科融合教学,正是该校"学科+活动"课程模式的生动写照。

"我们提炼出七个文化维度,包括仁爱精神、责任担当、开放气度等特质,形成具有东营特色的价值谱系。"东营市教科院负责人指出,这些文化要素通过校本课程、研学实践等方式,转化为可触摸、可体验的教育资源。在实验小学的生态研学课程中,学生不仅在黄河口湿地观测候鸟迁徙,还在盐碱地农业基地亲手种植水稻,亲身感受"拼搏奉献"的精神内涵。

研学实践网络的建设让文化传承突破校园围墙。依托黄河口生态旅游区、黄河文化馆等场所,东营构建起三级研学基地体系,开发出涵盖生态保护、红色教育等主题的196条特色线路。近三年累计组织26万人次参与黄河主题研学,非遗项目进校园覆盖率超过90%。"每条线路都是流动的文化课堂,"研学工作负责人介绍,"学生们在知行合一中深化文化认同。"

数字化手段为文化传承注入新动能。由东营市教育局主导建设的黄河流域研学数字云平台,整合了沿黄九省区552个研学基地资源,上线1464节精品课程。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学生可"云游"黄河全貌;在线协作平台则支持跨区域研学项目开发。"这个平台打破了地域限制,"项目负责人表示,"青海的学生能分享三江源生态数据,东营的孩子可展示盐碱地改良成果。"

文化传承与创新在校园里碰撞出璀璨火花。东凯实验学校将黄河泥沙变为艺术创作材料,学生们用"生态画卷"展现对绿色发展的理解;英才小学的创客空间里,青少年设计的"智能湿地监测无人机"荣获全国科技创新奖项。这些实践印证着教育局负责人的观点:"当千年文化与现代教育相遇,激荡出的是培育时代新人的强大合力。"

从课堂到云端,从个体成长到区域协同,东营的教育者们正在书写黄河文化传承的新篇章。当琅琅书声与滔滔浪涛共鸣,这片土地上的文化基因正以鲜活的方式,在青少年心中种下精神传承的种子。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