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艺术的传承与家族的记忆中,齐良迟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向我们讲述了他与父亲齐白石之间鲜为人知的故事。近日,从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编著、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白石四子——齐良迟》一书中,我们得以窥见这段艺术世家的温情与波折。
齐良迟回忆,或许是由于父亲的潜移默化,又或许是命运的巧妙安排,他最终接过了父亲的画笔,继续在艺术的道路上探索。历经数十载春秋,他深感有必要向那些关心白石老人及其后代的世人,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
1941年,齐白石老人已八十一岁高龄。在这一年,他决定将相伴多年的副室胡宝珠正式立为继室。为此,他邀请了胡佩衡、陈半丁、王雪涛等多位好友及家人,共计二十九人,在北京庆林春饭庄欢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在《齐氏五修族谱》中,齐白石亲手记录下这一决定,并得到了所有在场人的签名和盖章。
胡宝珠夫人身体欠佳,常犯喘病,中年后又添新疾,发作时手足僵直,人事不省。齐白石老人在此时展现出了对夫人的深深关爱,不仅在日常生活中给予照顾,甚至在夫人病重期间,破例允许儿子齐良迟等人在他的画案旁作画,以陪伴和慰藉夫人。这幅由四人合作完成的“四喜图”,成为了他们共同的美好回忆。
然而,命运弄人,胡宝珠夫人在日本人投降前两年因难产去世,这对齐白石老人来说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他悲痛欲绝,停止作画数日,并为夫人写下了深情的祭文和挽联。这些文字中流露出的真挚情感,让人深感动容。祭文中,老人回忆起与夫人的约定,誓言决不负她,将她的棺木暂寄法源寺,待时局稍平再行安葬。
挽联中,齐白石老人用深情的笔触表达了对夫人的怀念与不舍。其中一副挽联的上联写道:“共扭赤绳来,后死不如卿有福。”下联则是:“独登西土去,再生应补我同归。”这些文字不仅表达了老人的悲痛之情,也让我们看到了他与夫人之间深厚的感情。
最终,齐白石老人决定葬身北地,将夫人的棺木移葬至古燕西郊的“湖南公墓”,并在夫人墓的右侧亲立生圹。墓碑上刻着“湘潭齐白石墓”,而夫人的碑文则是“继室宝珠之墓”。这一决定不仅是对夫人的深情缅怀,也是老人对自己艺术生涯和家族传承的坚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