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的一场教育论坛上,两位教育界重量级人物——雷夫与李希贵,共同分享了他们的教育心得,不过,他们谈论的重点并非个人的辉煌成就,而是那些曾经让他们深感遗憾的教育失败。
雷夫首先开口,他坦言自己最大的失败在于曾经过分迷信分数,将成绩视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当他终于醒悟,教育的核心在于“塑造人格”,却已错过太多塑造学生品格的关键时刻。雷夫提到,他曾自信地认为,给予学生的教育足以让他们受益终身,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一记重击,一些学生离开他的“56号教室”后,逐渐迷失方向,甚至走上了歧途。
为了弥补这一遗憾,雷夫启动了“星期六回校日”,邀请已经升入中学甚至大学的学生重返校园,通过演莎剧、旅游和人生畅谈等方式,重新点燃他们心中的火焰。雷夫强调:“失败是教育的重要资源,我的失败远多于成功。”
紧接着,李希贵校长也分享了自己的教育失败经历。一次,一个学生的手表在教室里失窃,作为教导处副主任,他立即组织全校大搜查,最终在一个女生的箱子里找到了手表。女生被当众责令打开箱子,手表虽被找回,但女生却因此辍学,多年后只能在集市上摆小摊为生。讲到这里,李希贵的眼中泛起了泪光。
雷夫对李希贵的真情感动不已,他表示,自己从未见过霍伯特小学的领导们为学生或决策失误流泪。他认为,一个能为自己几十年前的错误流泪的校长,是学生的福气。
李希贵当年的举动,其实是许多老师面对类似情况时的正常反应。然而,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往往容易忽视其他更重要的东西。值得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教育的真谛,探索更好的教育方式。
提到教育的正确方式,不得不提匡互生先生。1933年初春,匡互生因病卧床。一天,一位健壮的汉子来到他的病床前,感激地说:“匡先生,你不认识我,但我永远忘不了你。记得那次学园抓到小偷,校工和同学正要打他,是你制止了他们,还亲自给小偷松了绑。我就是那个小偷。你带我到办公室,教导我要自食其力。临走时,你还给了我钱。”
匡互生回忆起这件事,慈祥地问汉子现在过得如何。汉子感激地说,那次之后,他痛改前非,用匡先生给的钱做起了小本生意,家境逐渐好转。听说匡先生生病需要蜈蚣治疗,他特意找了十多条蜈蚣,希望能为先生的康复尽一份力。
这才是教育应有的模样,不仅传授知识,更在于塑造人格,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