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七夕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传统节日里,记者探访了位于长宁区程家桥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上海丝绣”工作坊,与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上海丝绣”的代表性传承人叶伟娜进行了一次深度对话。叶伟娜以其精湛的技艺,向我们展示了如何用针线绣出跨越时空的中国式浪漫。
叶伟娜坐在绷架前,手中一根丝线被她轻巧地劈成多股,细得几乎看不见。她解释说,上海丝绣使用的是最细的12号绣针,穿针引线全凭手感,这是几十年练就的功夫。初学者往往难以掌握,而她已能轻松做到“以针寻线”。这样的技艺,正是上海丝绣“巧思”的体现。
上海丝绣的“巧”,不仅体现在技艺上,更体现在对创作细节的极致追求。工作环境必须保持无风,双手必须洁净干燥,甚至指甲都要整齐,因为这些都是劈线时的“天然工具”。一幅作品往往需要历时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能完成,这种“慢工出细活”的精神,正是上海丝绣的灵魂。
叶伟娜介绍,上海丝绣融汇了苏、湘、蜀、粤四大名绣之长,并承袭了上海本地顾绣的传统针法。她进一步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突破了传统刺绣的题材局限。她还创新提出“三理合一”(画理、线理、色理)理论,将“巧”升华为艺术。例如,绣制玉兰花时,她会用同色系丝线从深到浅逐层绣制,至少三层才能晕出自然的渐变,这样的作品才具有灵气。
七夕作为“巧”的节日,与上海丝绣这门“巧”的艺术有着深厚的联系。叶伟娜认为,上海丝绣的浪漫是一种东方诗意,它含蓄、细腻而持久。绣娘们在针线间倾注的耐心、专注与情感,都化作了作品中的浪漫气息。常见的“鸳鸯”“双飞燕”等纹样,更是契合了中国式浪漫中“托物言志”的传统。
为了让更多人感受到上海丝绣的魅力,叶伟娜和徒弟姜文魁积极参与“非遗进校园”等项目,走进学校开设丝绣课程。他们还借助各种平台定期教学,希望播下传承的种子。上海丝绣还与时尚、家居、文创等领域展开合作,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产品,让这门传统技艺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