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经典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诞生66周年之际,一场融合音乐与艺术的盛宴在广州中山纪念堂拉开帷幕。92岁高龄的《梁祝》作曲家何占豪携手小提琴家吕思清,以“梁祝66年声动羊城——寻找时光里的蝴蝶”为主题,共同演绎这一传世佳作。
为纪念这一经典,广州中山纪念堂特别发起了征集活动,旨在挖掘《梁祝》与广州、与时代、与个人的深厚情感。活动中,一系列创意物件脱颖而出,它们以剪刀、画笔和陶土为媒介,生动诠释了《梁祝》的千年传说。
其中,两幅精美的剪纸作品尤为引人注目。一幅描绘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在长亭相送的场景,红纸上人物衣袂飘飘,四周柳枝摇曳,线条流畅细腻,仿佛将离别时的深情与不舍定格在纸面上。另一幅作品则由剪纸大师谢才华创作,四十余年的剪纸生涯中,他完成了1.2万余幅作品,这幅《梁祝》剪纸更是线条细如发丝,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衣袖似乎在风中轻扬,两只蝴蝶翩跹起舞,栩栩如生。
两件梁祝主题的陶瓷杯也讲述着动人的爱情故事。一件是20世纪50年代的古董白瓷杯,杯身上绘有梁祝图,背面印着褪色的诗句。这件杯子承载着一位老人对《梁祝》的深厚情感,他曾用半个月工资买下这个杯子,每天用它喝茶,听着收音机里的《梁祝》协奏曲去上班。另一件陶瓷杯则是80年代单位发放的旅行纪念品,杯身绘有精美的人物图案,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连接两代人情感的纽带。
两本连环画《梁山伯与祝英台》则承载着两代人的阅读记忆。一本是母亲初中时偷偷购买的巴掌大小连环画,另一本则是收藏品市场上淘来的珍贵藏品。这些连环画不仅记录了《梁祝》的美丽传说,更见证了人们对这份爱情的珍视与传承。
一张20世纪90年代的梁祝电影海报,则见证了父母时代的浪漫。那时,父亲为了能让母亲看清她最爱的新版改编《梁祝》电影,咬牙花半个月工资买了进口彩电。如今,虽然液晶屏上的4K修复版清晰无比,但再也找不到那夜胶片跳帧时落在父母交握双手上的彩色光斑。
这些创意物件,无论是剪纸、陶瓷杯、连环画还是海报,都共同诠释着《梁祝》这一经典作品的永恒生命力。它们不是博物馆中的展品,而是活在日常生活中的艺术,带着人间的烟火气,让这个古典爱情故事更加动人。每一次的再创作,都是对《梁祝》的一次破茧重生,让这份爱情传奇在时光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