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与情感的交汇点,一场关于“AI伴侣”的讨论正热烈展开。电影《她》(Her)曾描绘了一段人与人工智能之间的爱情故事,而今,这样的场景似乎正逐步走出银幕,进入现实生活。
Z世代,作为AI的原住民,与非人类的对话已成为日常。其中,马斯克的公司推出的AI助手Ani,凭借其强大的记忆能力和对过往对话细节的存储,迅速吸引了大量关注,甚至创下最快破百万用户的记录。同时,该公司还悬赏44万年薪,招募工程师打造“二次元AI女友”,进一步推动了这一领域的热度。
Character.AI公司则通过“自建角色+互动可玩”的模式脱颖而出,让用户能够与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深度互动。这些AI伴侣背后,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人类情感需求的映射。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渴望被理解,却又害怕被看透,需要情绪价值,却又可能因AI的过度“贴心”而感到不适。
尽管AI伴侣能够提供满分的情绪价值,但为何始终难以长红?专家指出,关键在于AI的“虚拟性”。尽管AI能够模拟人类的反应,提供情绪支持,但用户从一开始就知道它是假的,这种“确定性”恰恰是人类情感中所缺乏的。人类情感中的不确定性、拉扯、对抗和猜测,都是AI所无法提供的。
AI伴侣的目标用户群体也颇具争议。虽然有人认为,对情绪价值需求巨大的人群,如二次元群体、乙游玩家等,都可能是AI伴侣的潜在用户,但也有人担忧,这样的产品可能只是昙花一现,用户新鲜感一过,便会流失。
更令业界担忧的是,AI伴侣的商业死结。尽管这一领域看似前景广阔,但实际上却隐藏着巨大的道德风险。为了吸引用户持续付费,一些运营商不得不采取擦边球策略。同时,AI伴侣的算力消耗巨大,用户规模越大,反而越难赚钱。这使得许多AI大厂对这一领域望而却步。
现阶段的AI伴侣,似乎还处于探索阶段。一些成功的海外产品,往往通过发布大尺度的个人照片吸引目标用户,再通过解锁更私密的内容来引导付费。这种模式虽然短期内能够吸引用户,但长期来看,却可能因道德风险而遭受质疑。
AI伴侣作为科技与情感的结合体,既承载着人类的期待,又面临着诸多挑战。未来,这一领域将如何发展,仍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