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锁中国芯,西方企业为何自食苦果?阿斯麦CEO道出真相

   时间:2025-08-24 15:48 来源:天脉网作者:任飞扬

近年来,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对中国半导体产业发起了一场科技遏制行动。2018年,中兴通讯首当其冲,关键零部件供应链被切断,生产线几乎停滞。紧接着,2019年华为也遭受重创,芯片进口渠道被严密封锁。然而,这仅仅是序幕。

美国的行动并未止步,进而向荷兰施压,阻止光刻机巨头阿斯麦向中国出售高端极紫外光刻机,意图从技术源头上遏制中国。一场旨在抑制中国高技术发展的全面封锁战悄然拉开帷幕。

然而,这场看似严密的封锁并未按西方预期的方向发展。阿斯麦的首席执行官彼得·温宁克多次公开表示,孤立中国根本无效。他指出,中国拥有14亿人口和大量顶尖工程人才,封锁只会迫使中国更加坚定地走上自主创新之路。

封锁实际上成为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强大催化剂。过去,中国半导体产业严重依赖国外设备,核心设计和制造环节掌握在海外手中。美国的出口管制让许多行业人士如梦初醒。在封锁压力下,中国半导体产业开始加速自主创新。上海微电子成功量产28纳米光刻机,华为推出搭载自主研发麒麟9000S芯片的Mate60系列手机,制造工艺达到7纳米级别,中芯国际也宣布攻克5纳米芯片制程技术。

这些突破并非偶然。在封锁的重压下,国家、高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大量资金和人才涌入半导体行业,推动产业链各环节的内循环发展。

阿斯麦在这场科技战中陷入两难境地。中国一直是其重要市场,但在美国的持续压力下,阿斯麦只能向中国出售旧型号设备。数据显示,2024年阿斯麦来自中国的销售额占比大幅下降。尽管阿斯麦试图通过拓展其他市场弥补损失,但印度、东南亚等地区的半导体产业尚无法替代中国的高需求。

中国不仅在防守,更在全面反击。华为昇腾910C处理器在AI训练芯片领域站稳脚跟,中国国产光刻机逐步实现零部件本土化,成本大幅降低。中国成熟制程芯片以低价优势出口全球,推动全球移动设备、物联网终端的普及。阿斯麦新首席执行官富凯坦言,世界需要中国的成熟芯片,其他国家无法满足如此巨大的需求。

不仅如此,中国在电动汽车、新能源、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领域也迅速崛起,形成多领域并进的发展格局。从历史经验来看,技术封锁从未是长期有效的策略。无论是苏联航天、日本半导体,还是中国北斗系统,都在封锁中走出了一条独立研发的道路。

这场由意识形态驱动的芯片战并未锁死中国,反而让西方企业陷入困境。正如温宁克所言,你试图阻挡的人,只会更加努力地取得成功。封锁成为一把双刃剑,伤害别人的同时,也让自己遍体鳞伤。或许,合作才是双方真正的出路。然而,如果西方继续选择对抗,首先陷入寒冬的,绝不会是中国。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