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昆仑》:舞剧演绎青藏公路史诗,精神力量震撼人心

   时间:2025-08-20 17:54 来源:天脉网作者:柳晴雪

在国家大剧院,一部以青藏公路建设与守护为主题的舞剧《问道昆仑》近日连续上演两场,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

这部舞剧通过创新的舞台艺术与舞者的肢体语言,将“两路”精神的厚重与昆仑文化的深邃巧妙融合,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盛宴。舞台上,昆仑山的神秘轮廓在纱幕投影中若隐若现,虚实结合的手法将神话传说中的昆仑仙境与现实中的青藏高原完美交织。

剧中,主角路寻的回乡之旅不仅是一次个人情感的追寻,更是一场对“守护”精神的深刻探讨。当神话中的西王母形象与当代道班工人的剪影在光影中重叠,观众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历史与当下的交汇点,深刻感受到“两路”精神的永恒魅力。

舞美设计方面,该剧巧妙运用象征性符号,将蜿蜒的公路化作舞者手中的长绸,筑路工具被抽象为现代舞的肢体语言。舞台中央的旋转装置灵活多变,时而化作雪山,时而变为道班工人的瞭望台;悬浮的“云层”装置则象征着昆仑的神秘与崇高。舞者们以蜷缩、舒展的肢体语言,生动模拟了筑路者“一镐一钎凿山河”的艰辛。

剧中一段群舞尤为动人,数十名舞者以匍匐、托举的肢体动作,再现了70年前11万军民在海拔4000米的雪域高原开山筑路的壮丽场景,令人动容。

总导演孔德辛与郭海峰在创作中深挖昆仑文化的符号意义,将“守护”主题贯穿全剧。剧中融入了青海非遗元素,藏族舞蹈的颤膝动作与汉族古典舞的圆融身韵相结合,隐喻了多民族共同守护高原的团结精神。作曲家吕亮的配乐同样精彩,以马头琴的苍凉旋律开篇,逐渐融入电子音效,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呼应了“从神话到现实”的叙事结构。

演出结束时,老年路寻与青年筑路人的身影在昆仑山巅隔空相望,现场掌声雷动。观众们纷纷表示,这部舞剧没有刻意煽情,却让人热泪盈眶,那些沉默的奉献者终于有了艺术的回响。

在后台,郭海峰透露了创作团队的执着追求。为了还原道班工人的劳作姿态,演员们曾赴青藏公路实地采风,在极端寒冷的环境中感受养路工的工作状态。服装设计师阳东霖则采用粗麻布料与金属装饰相结合,既体现了高原环境的粗粝,又赋予了角色雕塑般的美感。

编剧刘春坦言,他们不是在复述历史,而是用舞蹈重构了一代人的精神图谱。参演的舞蹈演员旦增银措表示,作为土生土长的青海人,能够参演《问道昆仑》并担任路青一角,将“两路”精神传递给更多人,内心感到无比自豪。

青海本土演员张亚森在剧中“一人分饰两角”,跨越时空的表演令人印象深刻。他表示,作为青海人,参与演出不仅是使命,更是对父辈的致敬。第五批援青干部人才总领队徐小兵也专程前来观看演出,他感慨地说:“青海有不朽的‘两路’精神和丰富的文化资源,需要更多人去看见。援青是使命,也是一次难得的心灵旅程和人生历练。”

《问道昆仑》的成功不仅在于其艺术形式的创新,更在于它让“两路”精神从历史档案中鲜活起来。这部剧以小见大,通过一家人的坚守、奉献与悲欢离合,诠释了“两路”精神的深刻内涵,成为青海向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迈进的文化路标。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