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的金融市场中,A股市场迎来了一个历史性的时刻:8月18日,上证指数不仅刷新了近十年的最高纪录,而且全天的成交额激增,达到了惊人的2.76万亿元。
与此同时,A股市场的总市值也首次突破了100万亿元大关,标志着市场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估值时代。这一连串的突破让众多投资者兴奋不已,许多人期待着大牛市的进一步展开。
然而,在这场狂欢的背后,量化投资机构已经悄然享受了一波属于自己的牛市。尽管2025年才过去八个月,但对于量化圈来说,这一年已经堪称“量化大年”,其表现甚至可以与2019年相媲美,甚至超越了2020年的辉煌。
量化投资机构在今年的表现尤为抢眼。截至8月8日,当中证500指数的年内收益还在10.44%左右徘徊时,量化私募的中证500指数增强产品已经出现了“集体爆发”。相关数据显示,至少有14家机构的产品年内收益超过了30%,其中不乏百亿级的量化大厂。
在这些量化产品中,信*2号以41.54%的年内收益领跑全市场,橡*永富产品紧随其后,达到了41.02%。总体来看,前十名产品的年内“账面收益”均突破了35%大关。这意味着这些量化产品不仅轻松跑赢了指数,还创造了超过20%的超额收益。
中证500指数增强策略被视为观察量化私募表现的一个重要窗口。过去八年里,中证500增强策略一直是量化私募的“看家武器”,也是策略运行时间最长、特征把握最充分的一类经典策略。特别是在2018年至2021年期间,中证500增强策略的表现尤为亮眼,吸引了大量机构资金的涌入,直接推动了超过30家百亿量化私募的崛起。
业内人士指出,2025年中证500指增的超额收益水平大概率已经超越了2021年——上一轮牛市的高点。这一表现无疑为量化投资机构增添了更多的信心。
中证500指数背后的成分股主要是中盘股,这类股票既不像大盘股那样稳定(定价效率相对较低),也不像小盘股那样受到过多的流动性和游资影响。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特点在一定历史行情中,恰好为量化私募提供了充分的操作空间。
如果将市场比作一个菜市场,那么大多数投资者只能随行就市,跟着菜价涨跌“被动买菜”;而中证500增强策略则像一个高效的“智能选菜系统”,能在同一市场中挑出最具性价比的那一篮菜。因此,中证500增强策略的表现往往能反映出量化行业在相对中性环境下的平均水平。
根据相关数据梳理,53家量化私募的中证500增强产品在2025年年内的平均收益约为28.4%,而同期中证500指数仅上涨了10.4%。这意味着量化增强策略平均跑赢指数18个百分点,即所谓的“超额收益”。
近年来,中证500指增策略的超额收益虽然表现不俗,但投资者真正拿到手的“实际收益”却受到指数本身涨跌的影响。例如,在2022年和2023年,尽管策略跑赢了一定的超额收益,但由于指数本身的下跌,投资者最终还是未能获得正收益。直到2024年,中证500指数才录得5.46%的涨幅,投资者才真正开始赚钱。
然而,在2025年的这一轮行情中,情况却大不相同。不仅市场本身在上涨,量化策略的表现也更为强劲。指数涨了,策略放大了收益,使得投资者账户中的浮动盈余看起来更加可观。这正是所谓“大年”的核心所在。
一家管理规模超过500亿元的头部量化私募的运营负责人透露,根据其内部收益监测,2025年迄今的超额表现仅次于2019年,甚至优于2020年同期水平。综合来看,年内中证500指数已上涨10.4%,而中证500增强策略的平均超额收益达到18%,两者相加,实际收益率接近30%。这意味着投资者不仅享受到了策略的“相对收益”,也真正拿到了“账面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