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墨香遇智能,大阪世博展中华艺术新风貌

   时间:2025-08-17 13:51 来源:天脉网作者:沈如风

在2025大阪世博会的璀璨舞台上,中国美术学院以一场别开生面的书法展演,点亮了“浙江周”的序幕,将中华传统艺术的精髓以当代视角重新诠释。在中国馆前,一座名为《竹韵》的大型装置艺术尤为引人注目,它巧妙地将书法艺术与智能科技融合,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

《竹韵》装置以竹子为核心元素,其设计灵感源自中国深厚的竹文化。竹子,这一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坚韧与和谐的植物,被赋予了新的生命。装置总设计师、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卢涛表示,竹子的精神内涵与中国馆“竹简”的设计理念不谋而合,共同构建了一道独特的生态与艺术景观。从今年初春开始构思,历经数月的精心设计与制作,这片江南竹林终于在全球观众的瞩目下绽放光彩。

在《竹韵》所营造的艺术空间里,书法家们挥毫泼墨,他们的笔触灵动而富有韵律,与仿生手书写的独特风格交相辉映。智能科技与传统书法的对话,并非简单的替代,而是相互成就,共同拓展了艺术创作的边界。这种人机协作的模式,不仅展现了传统书法在科技媒介下的全新风貌,更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理念提供了艺术化的表达。

装置中,书法家们在竹身上书写了代表浙江地域文化与人文哲思的诗句,如“诗画浙江”及朱熹的名句“万紫千红总是春”。这些文字与代表浙江未来创新力量的智能机器人、智慧仿生手等科技产品相遇,共同演绎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这种结合,既体现了对传统的尊重与传承,又展现了对未来的探索与想象。

在书体的运用上,《竹韵》同样展现出了巧思与匠心。楷书、行草书等多种书体的巧妙搭配,不仅丰富了装置的艺术表现力,更为观众带来了深层次的文化体验。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学院副教授冯立认为,这种艺术表达形式很好地呼应了“发乎自然,顺应自然”的中国文化传承理念。

中国美术学院还深度参与了大阪世博会中国馆的其他设计工作。中国馆的外观设计“中华书简”,以巨型竹黄色书简为灵感,外立面上镌刻着由中国美术学院创作团队书写的中国书法。这些书法作品涵盖了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等多种书体,内容选自中国经典典籍与传世诗词,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同时,中国美术学院的设计团队还为中国馆打造了Logo标志与吉祥物形象。Logo以汉字“中国”为主体,融合了战国时期石鼓文与古罗马碑刻字母的元素,展现了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吉祥物“悠悠”,一只怀抱竹子的大熊猫形象,可爱而温馨,寓意着物种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也象征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交往。

在大阪世博会上,中国美术学院的多维实践不仅是一次艺术与科技的跨界尝试,更是一次对文化根脉与未来可能的深刻思考。他们以“人工智能”与“艺术智性”的共生为方法论,让传统在科技的赋能下焕发新生,也让科技因人文的滋养而更具温度。这场艺术与科技的盛宴,不仅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更为人类未来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