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的广阔天地里,每一位教师的成长之路都充满了探索与自我超越。近日,一篇来自一线语文教师叶静的心路历程,在教育界引发了共鸣。
叶静,一位年近不惑的语文教师,在山东省临沂市临沂商城实验学校默默耕耘多年。她回首自己的教学旅程,深感语文教师的成长是与时光共舞的旅程,而阅读,则是这条路上不可或缺的伴侣。
刚踏上讲台时,叶静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却忽略了阅读的重要性。她以为勤抄教参、多考试、多批改就是教学的全部,却未曾意识到,这样的重复劳动让她的教学陷入了苍白的循环。
转折点出现在一堂公开课上。2013年,叶静在安徽省亳州市的语文教学观摩会上执教汪曾祺的散文《胡同文化》。她按照教参的理解,将文章解读为对胡同文化的批判与否定,课堂反响热烈。然而,课后偶然读到史绍典先生对同一篇文章的不同解读,让她猛然惊醒:原来,汪曾祺对胡同文化更多的是一种依恋与怀念。这一刻,叶静深刻意识到,自己的教学孱弱源于阅读的苍白。
从那以后,叶静的书架上开始堆满了各类书籍。从余华的《活着》到木心的《文学回忆录》,从《论语》到唐诗宋词,她的阅读范围越来越广,思想也越来越深邃。她发现,当自己沉浸在书海中时,教学也变得灵动起来。她能够引导学生从“记”字切入《孔乙己》,探讨看客的冷漠;能够从“小楼一夜听春雨”中,与学生一起聆听陆游的国之爱。
叶静的课堂因此变得生动有趣,学生们在她的引导下,不仅学会了知识,更学会了思考。他们开始用《寻梦环游记》中的万寿菊桥连接费孝通的《乡土中国》,用跨界的视角审视世界。这一切,都源于叶静对阅读的热爱与坚持。
叶静的故事,在教育界引起了广泛讨论。许多教师开始反思自己的阅读习惯,意识到阅读对于教师成长的重要性。正如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所说:“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他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叶静在教育的道路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使命——那就是通过阅读,不断提升自己,照亮学生的心灵。
如今,叶静已经成为学校里备受尊敬的教师。她的故事,激励着更多的教育工作者,用阅读点亮教育的灯塔,照亮学生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