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艺术品拍卖市场自上世纪90年代初蓬勃兴起,中国书画迅速占据核心地位。在中国嘉德等拍卖行的初期春秋大拍中,中国书画的占比高达75%至85%,北京翰海亦保持在60%至70%的比例。专注于书画经营的上海朵云轩、北京荣宝等拍卖行,其书画占比更是突破了90%。当时,春秋大拍的书画板块以近现代书画为主,古代书画与当代书画则穿插其中,多采用混场拍卖的形式。
值得注意的是,在那个时期,当代书画的独立专场较为少见,主要出现在少数大型拍卖行的小规模拍卖以及不具备文物拍卖资格的中小拍卖行中。民间国画店、画廊及私下交易市场则对当代书画展现出浓厚兴趣,这可能与当代书画更贴近时代、易于被当代人理解和接受有关。因此,其欣赏和收藏群体相对广泛。
随着书画拍卖市场的不断壮大,当代书画与古代书画逐渐独立成专场。然而,到了2011年前后,尽管多数拍卖行的春秋大拍都设置了中国当代书画专场,但经过艺术市场的震荡与调整后,当代书画因成交单价和占比过小,又被近现代书画所融合。如今,仅有中国嘉德等少数拍卖行仍保留当代书画专场。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11年间,中国当代书画的投资回报相当可观。以范曾、王明明和史国良等画家为例,他们的作品价格在这一时期实现了数十倍的增长。这无疑为早期的艺术品市场提供了有力支撑,并广泛推动了书画知识和收藏观念的普及。
然而,自2012年起,内地艺术品市场经历回调,价格泡沫逐渐挤出。尽管调整涉及艺术品市场的各个品类,但当代书画的下滑尤为显著。经过十余年的调整,当代名家绘画作品的市场价格仍停留在2011年高峰期价格的四五成左右,而名家书法作品则下滑更多,如今价格仅为2011年的二成上下。
以嘉德拍卖为例,2011年秋拍当代书画专场的成交总额为1.32亿元,而到了2025年春拍,这一数字已降至0.34亿元。同时,当代书画的成交占比和平均成交价格也有所下降。这反映出市场上当代书画作品的数量、质量以及成交价格都比十几年前减少了许多。
通过对比近年来当代书画作品的拍卖价格,可以发现增值的作品多为2011年之前拍卖的,而贬值的作品则多为2011年之后拍卖的。这进一步证明了当代书画市场的调整深度和持续时间。尽管少数作品实现了增值,但整体而言,中国当代书画经过十余年的市场调整,贬值情况依然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