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画家徐悲鸿以其独树一帜的马匹画作闻名于世,细心观赏者或许会发现一个独特之处:大师笔下的骏马,从未被缰绳束缚。
传统国画中的马,多以静态呈现,如韩干的《照夜白》,虽神骏无比,却仍被拴于柱旁;李公麟的《五马图》,生动传神,却终归是宫廷中的玩赏之物。而徐悲鸿则一反常态,他笔下的马,充满了野性与活力,骨骼强健,肌肉线条叛逆不羁,连鬃毛都仿佛在风中狂舞,这种“无缰绳”的美学理念,无疑是对传统束缚的一次大胆突破。
在1941年创作的《奔马图》中,徐悲鸿更是借题发挥,题跋道:“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这句话不仅赋予了画作深刻的内涵,也让徐悲鸿的“叛逆”精神有了更为厚重的历史底色。
时至今日,当我们站在展厅中,依然能感受到徐悲鸿笔下马匹的奔腾之势。这些画作之所以能够跨越时空,触动我们的心灵,或许正是因为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那么一匹不愿被驯服的野马。
徐悲鸿的马,不仅是对自然之美的颂扬,更是对自由精神的向往与追求。它们以奔跑的姿态,向世界宣告着不屈与抗争,成为永恒的艺术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