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教师如何以人工智能素养为基,引领教育变革?

   时间:2025-05-17 07:05 来源:天脉网作者:钟景轩

智能时代教育变革:教师角色与素养的新要求

在教育的广阔天地中,人工智能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引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熊璋教授,在近期的一次重要会议上,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如何重塑教育理念、目标、模式以及教师角色,并强调了未来教师提升人工智能素养的迫切性。

熊璋教授指出,教育的未来在于扭转功利化倾向,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和科学教育转变。这一转变不仅体现在知识的传授上,更在于启迪学生的自主学习、问题发现、协同思维和创新能力。教育的目标不再是单一的学科成绩,而是培养具有广阔视野、宽厚心胸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未来公民。

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熊璋教授倡导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构建学生学习与创新的新生态。他强调,国产自主可控的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应成为教育创新的重要支撑,助力实现因材施教、个性化学习、沉浸式学习等创新教学模式。

育人场景和学业评价同样迎来了变革。熊璋教授提出,要将学生从传统的课堂环境带入虚实结合的新空间,让学生更深入地体验和理解真实社会。同时,学业评价也应从单一的学习结果导向,转变为多元化、过程性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历程,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

智能时代的教师角色定位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熊璋教授认为,未来教师将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设计者”、“情境创设者”、“学习引导者”和“潜力激发者”。师生协同也从简单的交流、交互、解惑,上升到持续的、多维的、协同的成长过程。人工智能的普及使得教师的社会责任更加重大,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工智能的潜在风险和挑战,培养学生的适应力、胜任力和创造力。

对于未来教师而言,提升人工智能素养是胜任教育职责的基础。熊璋教授详细阐述了人工智能素养的内涵,包括数字意识、协同计算思维、数智化学习与创新以及智慧社会责任。数字意识要求教师对人工智能科学技术保持敏感性,对平台、工具、资源有深刻的认知。协同计算思维则强调在人机协同问题解决的场景中,教师需要具备动态优化与批判性验证的能力。数智化学习与创新则要求教师能够利用人机协同实现知识重构与跨界突破,推动知识创新迈向更高层次。智慧社会责任则强调教师在研发和使用人工智能时,应坚持扬善除恶、兴利除弊的原则,关注人工智能伦理的前瞻性挑战,并积极参与规则构建。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