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洞音乐会:贵州双河洞奏响亿万年地质与音乐的交响曲

   时间:2025-05-17 06:04 来源:天脉网作者:杨凌霄

贵州双河洞景区五一假期上演溶洞音乐周,沉浸式体验引热议

五一假期期间,贵州双河洞景区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吸引了大量游客——将音乐会舞台搭建在钟乳石缝隙之中。民谣歌手、大提琴手和古筝演奏家等艺术家们,在亿万年形成的岩壁间,为游客们带来了一场名为“地心秀场”的溶洞音乐周。

这次音乐会的举办并不容易。乐队主唱钶钶在试音时就发现,溶洞内的回声极大,需要特别调整音乐风格。他们决定将原本震撼的摇滚乐改为轻柔的旋律,没想到岩缝渗出的水滴竟成了天然的打击乐器,为演出增添了独特的韵味。

景区工作人员黄梅梅透露,其中一个名为“海市蜃楼”的演出点,原本只是一条普通的地下暗廊。在一次灯光调试中,大提琴手老张的一段即兴演奏,竟与岩顶滴落的水珠形成了完美的节奏。如今,这里已成为游客们争相打卡的网红地点,许多人表示,在这里听《大鱼海棠》时,仿佛真的能看到海棠花瓣从头顶飘落。

五月的贵州已经略显闷热,但溶洞内却保持着恒定的18℃,加上湿度适宜的穿堂风,为游客们带来了清爽的体验。主办方别出心裁地将传统灯会引入溶洞,沿着“地下山河”景区挂满了百家姓灯笼。古筝演奏家小王表示,灯笼在演奏时被气流带动微微晃动,光影在钟乳石上流转的效果,是任何舞美设计都无法比拟的。

游客李国福一家特意选择了下午三点这个人少的时间段,前往“天坑”听专场音乐会。他的妻子在拍摄视频时,恰好捕捉到一束阳光从头顶的溶蚀孔斜射下来,将吉他琴弦照得熠熠生辉。这种效果仿佛为音乐加上了杜比全景声的滤镜,让游客们沉醉其中。

与常规音乐会不同,这里的观众席是移动的。游客们穿着景区提供的防滑鞋套,在石笋丛中穿梭,享受着这场独特的音乐会。民乐演奏场地的地面凹凸不平,却成为了演出的特色之一。琵琶老师林姐发现,某块凸起的岩石能产生特殊共鸣,因此在演奏《十面埋伏》时,都会特意在那个位置进行轮指。

在“地下山河”区域,西洋乐组原本担心溶洞回声会影响和弦的精度,但试演后发现,流水声能够完美填补乐章间的空白。大提琴手阿凯即兴演奏的《蓝色多瑙河》,与暗河的水流声相得益彰,呈现出空灵的效果。如今,他们已将根据实时水流即兴创作的《地心协奏曲》加入固定曲目。

音响师老周在后台调试设备时,发现了一块倒悬的钟乳石,其结构特殊,能将琵琶的高频泛音过滤得特别圆润。在演奏《春江花月夜》时,频谱仪上竟出现了规律的水滴频率曲线。乐队贝斯手小赵分享了一个趣事,有次他们正在演唱《为你唱首歌》,顶上突然落下密集的水珠,钶钶临时将歌词改为“钟乳石在哭”,引发台下观众哄笑。这段即兴改编如今已成为固定桥段,每次唱到这里,游客们都会默契地抬头寻找“天然节拍器”。

音乐周期间,许多游客的游玩路线都跟着演出时间表走。上海来的音乐老师苏雯为了听全三个点的《长安三万里》琵琶版,来回走了五趟。她发现站在“天坑”和“海市蜃楼”中间某个位置,能听到两种乐器的立体声环绕,觉得这次票价“血赚”。景区餐饮部也推出了“地心下午茶”套餐,提拉米苏做成钟乳石造型,饮品名为“回声拿铁”,吸引了众多游客品尝。

音乐周的最后一天,发生了一件温馨的事情。古筝独奏《高山流水》进行到一半时,一个戴助听器的小女孩突然跑到演奏台前,把手贴在古筝侧板上。她的妈妈后来解释,孩子先天听力障碍,但在溶洞特殊的低频共振环境里,第一次通过骨传导听清了旋律。演奏家小王当场加演了《听妈妈的话》,全场游客自发打开手机灯,岩壁上顿时星河摇曳。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