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之花绽放春城​,文化交融共筑幸福和美新画卷​!​

   时间:2025-09-13 20:53 来源:天脉网作者:陆辰风

金秋时节,昆明阳光明媚、天空湛蓝。走进云南民族村,仿佛踏入了一个多元文化的“大观园”。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穿梭在各个民族村寨之间,兴致勃勃地参与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傈僳族小伙在刀山上展现着惊险与勇气,苗族姑娘用欢快的芦笙舞传递着热情,拉祜族的歌声悠扬动听……游客们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切感受到了各族同胞亲如一家的温暖氛围。

云南民族村呈现出的和谐画面,只是昆明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一个生动缩影。作为全国唯一拥有边境线和边境口岸的省会城市,昆明自古以来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的重要区域,也是各民族文化交融互鉴的典范之地。这里生活着860万各族群众,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和谐共处,共同绘就了“团结花开、幸福春城”的美好画卷。

昆明市常住人口超过860万,其中少数民族户籍人口达102.7万,是全国省会城市(除自治区外)中自治地方最多、世居少数民族人口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总数较多的城市。2019年,昆明市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称号。近年来,昆明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牢记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嘱托,立足多民族边疆省会城市的实际情况,全力打造“团结花开、幸福春城”品牌,积极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彰显了省会城市的责任与担当。

盘龙区桃源社区是昆明民族团结的一个亮点。每年4月,社区各民族同胞都会齐聚桃源广场,共同庆祝泼水节。自2009年以来,这一活动已连续举办16年,成为深受社区居民喜爱的特色节日。除了泼水节,社区还通过举办民族大舞台等活动,打造“民族团结示范街区”“民族团结之家”“一家亲工作坊”,构建就业、教育、医疗“15分钟服务圈”,开展老旧小区改造,与辖区公共单位签约成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联盟等举措,营造了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良好社区环境。居民们脸上洋溢的幸福笑容,正是春城各民族幸福生活的真实写照。

昆明托管磨憨以来,创新建立了“以城带边、以城兴边”的帮带共建模式,推动磨憨幸福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磨憨镇的尚冈、磨整、青松、龙门、磨站、大龙哈6个边境村,近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6个行政村的集体经济年收入最高达94万元,自然村通硬化路、行政村5G网络覆盖率、生活垃圾处理等9项指标均达到100%。通过“一村一特”的农文旅融合发展,磨憨吸引了更多游客,不仅促进了各族同胞的交往交流交融,也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昆明市在民族团结进步实践中不断创新,打造了民族团结进步“一圈三走廊”。通过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滇池示范圈,以及城市民族工作走廊、民族团结进步红色乡村示范走廊、中老(中越)铁路沿线民族团结进步联盟共建示范走廊,昆明市在中小学生中开展“五旗五徽五认同”活动,深化思想教育;打造10条旅游线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积极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进+N”工作,建设“一家亲”工作站,探索出了一条边疆省会城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创新之路。

目前,昆明市已命名各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3003个,这些示范单位在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提升民族事务治理能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共同铸就了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昆明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连接着过去、现在与未来,根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对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昆明市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目前,全市共有非遗四级名录项目779项,代表性传承人954名,拥有3个省级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15个市级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全市挂牌省级非遗传承基地5个、市级非遗传承基地14个,建成各级非遗综合展示馆(室、博物馆)19个、非遗工坊38家。通过持续开展非遗田野调查,建立完善的档案数据库,健全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加强非遗保护人才队伍建设,依托传统节日和文化活动开展非遗宣传展示、非遗进校园等活动,昆明的非遗技艺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

近年来,随着对非遗保护的重视,昆明的各类展会、文化交流和集市活动中,非遗元素日益丰富,城市中可供了解、体验非遗的文化空间也越来越多。例如,在昆明文庙百里·春秋春城会客厅八月生活节活动中,3楼的集市上,瓦猫等多个非遗项目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的目光。金鼎科技园、M60文创园、弥勒寺公园等地,也提供了丰富的非遗体验项目。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市民和游客的文化生活,更通过文化纽带促进了各民族同胞的交往交流交融,构筑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云南民族村作为云南民族文化展示的重要窗口,更是非遗的荟萃之地。这里常年展示木鼓舞、锅庄舞、傈僳族民歌、彝族海菜腔等30余项国家级、省级及民间音乐、歌舞类非遗代表性项目,以及户撒刀制作技艺、剑川木雕技艺等10余项非遗代表性项目。每天,这些非遗项目在与游客的互动中得到传播与传承,构筑了各民族共同的文化体验和集体记忆,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非遗是各民族共创共享的文化成果,记录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在春城昆明,当多元文化和谐共处、共同发展时,社会也将更加和谐美好。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