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城市音乐厅近日迎来演出高峰,三天内接连上演交响乐、钢琴独奏、说唱音乐剧、话剧与芭蕾五台风格迥异的剧目,创下西部综合剧院演出密度新纪录。这座拥有主厅、歌剧厅、室内乐厅三大演出空间的场馆,过去24个月已举办678场演出,日均演出量达1.8场,成为成渝地区文化消费的重要地标。
9月2日晚,成都交响乐团以“纪念德沃夏克逝世120周年”为主题的专场音乐会拉开演出季序幕。演奏员佩戴黑色臂章致敬作曲家,曲目编排严格遵循创作时间线,从《弦乐小夜曲》到《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完整呈现德沃夏克的音乐风格演变。这场音乐会通过四川观察、央视频等六个平台同步直播,吸引3.4万观众在线观看,弹幕互动量超过1.2万条。乐团首席李倩透露,这种编排方式帮助线上观众更清晰地理解作曲家的创作脉络。
次日下午,塞尔维亚钢琴家尼古拉·阿夫拉莫维奇在室内乐厅带来独奏会《起源》。他通过肖邦、巴托克与潘乔·弗拉迪杰罗夫的作品,探索古典音乐与巴尔干民间节奏的融合。演出前,音乐厅首次开放舞台“延时参观”活动,300名预约观众在40分钟内近距离观察钢琴内部构造,了解击弦机工作原理。这种将音乐教育与演出结合的模式,受到观众热烈欢迎。
同日晚,中国首部大型说唱音乐剧《东楼》在主厅连演两场。该剧创新融合川剧高腔与嘻哈节奏,讲述五代同堂的成都老宅面临拆迁的故事。导演刘方祺介绍,剧中“变脸+说唱”段落单秒最快达到8个音节,对演员的气息控制提出极高要求。音乐团队为还原老成都声景,采集春熙路、九眼桥等地环境声,采样素材总时长超过120小时。这种将地方文化与现代音乐形式结合的尝试,引发观众强烈共鸣。
9月4日19:30,李六乙导演、胡军主演的话剧《雷雨》在歌剧厅开启连续三天的演出。此次版本将原作1934年的时间背景后移30年,舞台视觉加入大量不锈钢与镜面元素,强化“命运反射”主题。舞美设计谭韶远表示,镜面地板使用5毫米浮法玻璃,演员走动时必须精确计算角度,否则会在反射中“穿帮”。这种现代舞美与经典文本的结合,为观众带来全新观剧体验。
5日14:00,俄罗斯莫斯科芭蕾舞团60名舞者将带来《罗密欧与朱丽叶》蓉城首演。这是该团疫情后首次大规模海外巡演,所有布景与服装均从莫斯科空运。舞团经理奥列格·里亚博夫介绍,仅朱丽叶闺房一张铁艺花床就重达180公斤,需要6名技术人员在20分钟内完成装台。这种对舞台细节的极致追求,展现了国际顶级院团的专业水准。
成都城市音乐厅运营中心数据显示,今年1-8月,剧院共接待观众37.4万人次,其中35%来自四川省外,观众平均年龄31岁,比2022年下降4.7岁。为降低年轻观众入场门槛,剧院推出“学生票盲盒”,票价在80-180元之间,开票后2小时内售罄率超过90%。音乐厅继续执行“逢演必讲”制度,每场正式演出前30分钟邀请主创人员举办免费导赏,目前已举办172场,累计参与人数突破1万人次。
成都市文广旅局艺术处负责人透露,城市音乐厅已被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化设施共享平台”,下一步将与重庆大剧院实现剧目互换、演员互访,共同孵化西部原创舞台作品。预计到2026年,两地剧院群年度联合制作数量将达到10部,同步巡演场次突破100场。这一举措将进一步推动成渝地区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