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官方微博“TeslaAI”于近日正式上线,首条动态以一张人形机器人最新外观照引发热议。照片中,机器人胸口印有特斯拉标志,采用黑金配色,手部细节高度还原人类皮肤纹理与关节结构,引发市场对其量产进程的广泛关注。业内分析指出,此举或为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量产前的关键信号,与其“宏图计划4.0”中提出的战略转型方向高度契合。
回顾Optimus迭代历程,其技术突破速度令人瞩目。2022年10月,初代原型机首次公开演示搬运、洒水等基础动作;次年3月,升级版已能完成平稳行走、单腿站立等复杂动作,手部精细化操作能力显著提升;5月,多台机器人协同作业场景亮相;9月,自主物体分类功能实现;12月,第二代机型发布,人形结构更趋完善,关节灵活性大幅优化。至2024年10月,Optimus已具备执行复杂任务的能力,技术成熟度持续攀升。
2025年6月,特斯拉宣布Optimus V3与xAI公司Grok语音助手完成深度整合,人机交互方式迎来革命性变革。公司创始人马斯克透露,Optimus未来将贡献特斯拉80%的利润,目前小批量生产已启动,目标2026年实现5万至10万台量产规模。这一规划被视为特斯拉从电动车与能源企业向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公司转型的核心步骤。
国内企业亦加速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智元机器人预中标湖北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项目,优必选签署2.5亿元具身智能机器人采购合同,宇树科技则计划于2025年第四季度提交IPO申请。多方竞速下,行业成长性预期持续升温。《人形机器人产业研究报告》预测,2024年中国市场规模约27.6亿元,2029年将增至750亿元,占全球市场32.7%,2035年更有望突破3000亿元。
随着特斯拉明确“机器人优先”战略,并通过“TeslaAI”账号释放量产信号,人形机器人产业正从技术探索阶段加速迈向商业化落地。国内外企业的同步发力,预示着一条由人工智能驱动的万亿级新赛道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