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舞剧界热议:何为佳作?荷花奖评选背后的冷静审视
近年来,中国舞剧领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新编舞剧年产量高达50部,自2013年至今,累计作品数量已逼近600大关,这一数字在全球范围内亦属罕见。文艺评论家毛时安对此表示高度赞赏,指出中国舞剧正经历着空前的繁荣期。与此同时,中国舞协秘书长夏小虎透露,本届荷花奖舞剧评奖初评阶段,参评作品数量高达四十部,创下了历史新高。
在这片繁荣的背后,中国舞蹈界却开始了一场深刻的自我反思。荷花奖终评活动汇聚了全国舞蹈界的目光,但面对舞台上琳琅满目的作品,舞剧界内部提出了一系列值得深思的问题:荷花奖如何引领舞剧创作方向?何为真正优秀的舞剧作品?
针对这些问题,荷花奖作出了历史性变革,将参评时限从两年一届放宽至十年。夏小虎解释称,这一调整旨在鼓励舞剧创作者秉持“十年磨一剑”的精神,追求艺术精品。这一变革不仅意味着评奖机制对“精品培育”的深度追求,更为作品提供了舞台实践的反复检验、编创团队的持续打磨以及市场反馈的长期沉淀的机会。
毛时安犀利指出,当前舞剧创作存在两种迷思:一是“没事找舞”,即过度追求舞蹈元素的堆砌,忽视了舞蹈与剧情的和谐统一;二是“没舞找事”,即缺乏动人的舞蹈编排,过分依赖叙事,导致舞剧沦为“哑剧”。他强调,理想的舞剧应如同“叙事诗”,实现舞蹈与叙事的完美结合,如上海歌舞团代表作《闪闪的红星》中“小小竹排舞”与革命少年成长叙事的完美交融。
广东省舞协舞蹈创作委员会主任文祯亚同样对当前舞剧创作中的问题直言不讳,他指出双人舞创作模式化严重,缺乏个性与创新。他强调,编导应深入生活,捕捉人与人之间的独特情感与故事,避免将战争场面或现实题材中的观念冲突简单等同于动作上的冲突。
著名舞蹈演员、上海歌舞团副团长朱洁静则从演员的角度提出了对舞剧繁荣的冷静思考。她认为,当前的舞蹈市场虽然繁荣,但演员们仍需保持不满足的态度,不断精进技艺。她呼吁演员们静下心来,全身心地投入到角色中,为观众带来最真挚的表演。
上海歌舞团原团长陈飞华以一系列成功案例诠释了作品与观众紧密相连的重要性。他强调,好舞剧必须走向人民,在持续演出中焕发艺术生命。夏小虎也表示,创作者应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满足观众需求为创作目的。
在当前的繁荣盛景中,中国舞剧正面临着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跃升。朱洁静的呼吁如同一剂清醒剂,提醒着舞剧界在追求数量的同时,更应注重作品的质量与内涵。真正优秀的舞剧作品将穿越时间的长河,长久地活在观众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