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本科“高适配”路径:如何护航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5-08-27 02:48 来源:天脉网作者:陆辰风

在金华职业技术大学的智能化精密制造产教园内,一幅生动的实训场景映入眼帘,学生们正全身心投入到实践学习中。这一场景,正是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作为高等教育的新类型与新层次,职业本科教育的核心在于构建与产业发展、岗位需求及技术变革高度契合的教育生态,以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为实现这一目标,需从六大维度入手,构建“高适配”的教育体系。

首要任务是打造“专产深度适配”的专业群结构。这要求职业本科院校紧密结合区域产业特色,动态追踪产业链延伸方向与创新链突破点,形成“扎根式”专业发展生态。在专业布局上,需融合国家战略需求与区域发展特色,布局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相关专业,并深度挖掘区域产业比较优势,如长三角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其次,重塑“人岗精准适配”的人才培养定位。职业本科教育旨在培养兼具技术技能与发展潜力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强调从“适应岗位”向“适应职业”的升级。这类人才需掌握复杂理论知识,具备复合型技能及技术研发能力,知识结构以现场工作逻辑为主线,能力发展以解决复杂问题为核心,素养养成瞄准技术实践场域创新需求。

搭建“产科教协同适配”的育人平台是实现职业本科教育“高适配”的组织保障。职业本科院校需构建多元利益共同体,推动教育资源、科研资源与产业资源深度融合。例如,金华职业技术大学采用“学校资产+企业资本+科研资源”模式,打造“智能化精密制造产教综合体”,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同时,聚焦内部资源要素重构,建立共享设备池,打造多功能平台,推进资源共建共享。

在课程教学体系方面,需构建“教技动态适配”的模式。职业本科教育课程体系需紧跟技术迭代步伐,通过内容、教法、制度的协同改革,确保与技术发展同频。课程内容革新上,建立“343”课程开发模式,实现与产业技术变革的实时对接;教学方法创新上,依托产学研训创教学体系,推动企业真实生产任务、科研项目转化为教学项目;制度保障上,建立校企协同的课程开发机制,确保课程体系与技术前沿同步。

建构“经师技师双向适配”的教师发展体系同样关键。职业本科院校应打造兼具教育教学能力与产业服务能力的“双师型”队伍。在师资队伍组建上,构建跨院系、跨专业、跨校企的科技创新与教学创新团队;在能力提升机制上,建立教师与企业导师“双岗互聘、双向流动”制度;在实践发展上,以模块化教学为主线,促进教师队伍在协同育人中提升双重素养。

最后,建立“评用闭环适配”的学生评价体系至关重要。职业本科教育的学生评价体系需覆盖人才培养全周期,实现从“培养过程”到“职业发展”的闭环反馈。在评价主体上,构建多元协同评价机制,深度纳入企业参与;在评价内容上,突出“德技并修、能力为本”,全面反映学生综合素养;在评价机制上,构建“培养—就业—发展”的动态闭环,确保人才输出与产业需求同频。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