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间,一位家长与儿子之间实施了一项特殊的约定,旨在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
按照协议,每当孩子完成一项作业,便能享受20分钟的游戏时间;若提前完成当日任务,则可额外获得半小时的游戏奖励。这一策略在短短一个多月内,竟奇迹般地见效了。以往,孩子对学习的态度消极被动,需要家长不断催促和监督才能完成作业。而现在,有了游戏的激励,他竟主动坐到书桌前,学习效率大幅提升。
然而,一个深夜,家长偶然发现孩子躺在床上偷偷玩手机,怒火中烧之下,没收了手机并严厉斥责。孩子却反驳道,每天的游戏时间根本不够,写作业太累,希望增加至两小时。面对孩子的“讨价还价”,家长既愤怒又无奈。
在尝试了多种方法无果后,家长开始上网寻求帮助,直到看到了复旦教授沈奕斐的见解,才如梦初醒。沈教授指出,孩子天生具有学习的动力,将游戏作为学习奖励,实际上是在暗示孩子学习是痛苦的,而游戏才是美好的奖励。这种观念让孩子将学习视为苦差事,把玩游戏当作解脱,从而破坏了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
心理学家雷帕的实验也佐证了这一点。他将喜欢画画的孩子分为两组,一组在画画后获得奖励,另一组则无奖励。结果,获得奖励的孩子一段时间后变得懈怠,而另一组孩子则保持了较高的积极性。这说明,外在奖励有时会扭曲孩子的内在动机。
沈教授还指出,用奖励诱导孩子学习,会让父母陷入被动。这种“交易式”的激励方式,容易让孩子形成“凡事皆可谈条件”的心理。例如,《变形记》中的郑长城,因父母用金钱奖励试图改变他的行为,反而让他变本加厉地索取,甚至以极端手段威胁父母。
为了避免这种“棘轮效应”,家长应拒绝外部激励,让孩子专注于学习本身的乐趣和成就感。一位明智的母亲在面对孩子用成绩换取平板的要求时,选择了直接购买,并告诉孩子,学习的快乐在于内心的满足,而非外在的奖励。
为了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家长可以采用鼓励代替奖励的方法。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曾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美。”针对孩子的具体行为给予肯定和鼓励,能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动力。例如,关注孩子的努力过程、进步、自觉性等,用真诚的鼓励作为他们成长路上的助推器。
另外,帮助孩子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也是关键。云南德宏的一对双胞胎兄弟,因小时候参观清华大学后立志考上这所大学,并为此不懈努力,最终如愿以偿。设定目标能够激发孩子的行动力,让他们明白为何而学。家长可以引导孩子从梦想出发,拆解大目标为具体路径,再细化为可量化的行动。
教育部推荐专家张敏曾强调,孩子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是不会逃避的。逃避学习说明学习的打开方式出了问题。因此,家长应致力于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让他们因热爱而专注,因探索而坚持,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最好的教育不是塑造,而是浇灌。帮助孩子找到内在的生命力量,他们才能更专心、更持久地坚持学习,走向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