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天性如此,自律真的靠“教”出来吗?

   时间:2025-08-14 10:55 来源:天脉网作者:杨凌霄

在育儿的世界里,家长们常常面临一个共同的挑战:孩子在学习上显得懒散,面对零食却精神百倍,玩闹起来不知疲倦,一提作业就喊累,但在游戏中却能通宵达旦。这样的场景,是否也让您感到既无奈又好笑?

教育专家指出,这其实并非孩子故意与家长作对,而是他们大脑前额叶尚未发育成熟的表现,也是人类进化中留下的生存本能。硬逼孩子自律,往往适得其反,不如顺应天性,找到合适的方法,让孩子在乐趣中学会自我控制。

许多家长都有这样的体会:孩子写作业时拖拖拉拉,玩起游戏来却精神饱满;吃饭时挑三拣四,见到零食却眼睛放光。这种在懒散与活泼之间无缝切换的能力,让孩子成为了家中的“小顽猴”。

实际上,孩子的这些行为并非个例,而是人类幼崽的“出厂设置”。在食物匮乏的年代,“懒”是节省能量的智慧,“馋”能锁定高热量食物,“贪玩”则通过练习生存技能提高生存能力。现代社会虽然物质充裕,但这些本能却被贴上了“坏习惯”的标签。

哈佛大学儿童发展中心的研究显示,大脑前额叶负责自律的部分要到25岁才成熟。因此,孩子“管不住自己”其实是生理现象,就像刚装好的电脑难以运行复杂程序。家长不必纠结孩子的懒散和贪吃,这是进化留下的基因印记。

面对孩子的这些天性,家长与其强行改变,不如巧妙引导。比如,将大任务拆分成小步骤,让孩子在轻松完成中获得成就感;给孩子的欲望设定规则,让欲望在阳光下流动;将学习与游戏结合,让孩子在玩耍中学习。

教育的智慧在于给天性找到出路,而不是强行压制。承认孩子的懒、馋、贪玩,并找到正确的方法去引导,才是教育的真谛。当孩子能在被理解和引导的环境中成长,他们自然会学会自律,成为自己的引路人。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