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各高校正紧锣密鼓地推进一年一度的本科专业设置工作,这一环节对于高校而言,关乎着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人才培养的方向性选择。
教育部于今年6月发布了《关于开展2025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要增设符合区域发展急需的理工农医专业,同时严格控制布点量大且就业率过低的专业及其相近专业的增设。对于办学质量不佳的专业,则要求尽快进行调整。
在这一政策导向下,“布点量大”与“就业率过低”成为了衡量专业去留的两条核心标准。多个省市积极响应,发布了本省就业状况不佳及过剩专业的预警清单,对这些专业的新增设置了严格限制。
据统计,软科平台已收集了山东、甘肃、四川等9个省市的专业预警名单,共计涉及178个专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专业频繁上榜,被8个省市列为预警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汉语言文学等专业也被多次提及。这些专业的共同特点是,在多个地区存在布点过多、就业压力增大的问题。
关于“就业率过低”的标准,教育部早在2011年就曾规定,连续两年就业率低于60%的专业需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近年来,这一指标虽有所调整,但就业率依然是衡量专业生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多个省份在专业调整中,均采用了就业去向落实率作为评判依据。
具体到各省市,山东、湖南等地明确列出了就业率较低的专业名单。艺术学、管理学、医学等领域的部分专业成为低就业率的“重灾区”。例如,山东省11个就业率低于50%的专业中,艺术学类专业占据了绝大多数。
法学、绘画等专业也因就业率持续低迷而被多个省份列入预警名单。法学专业的困境尤为突出,随着高校扩招和人才市场饱和,法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同时,法考通过率的限制也使得部分法学生难以获得进入法律行业的“敲门砖”。
另一方面,部分曾经的“热门专业”如今也面临着过剩的风险。英语专业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在21世纪初,英语专业的就业率曾连续多年居高不下,但随着开设院校的不断增多,专业的稀缺性逐渐消失,就业市场趋于饱和。
近年来,工学类专业的预警数量也呈现出明显增长趋势。尤其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在多个省份的布点情况均位居前列。这些专业的报考热度虽高,但随着人工智能的兴起和学历门槛的提升,就业市场开始呈现降温趋势。
面对这一系列挑战,各省市纷纷采取措施进行专业布局调整。一方面,严格控制布点量大、就业率过低的专业新增;另一方面,积极实施急需紧缺专业引导发展计划,超常布局未来产业急需的专业。
教育部也发布了202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新增了29个新专业。同时,各地结合本地产业发展实际,梳理出了500余种急需紧缺专业。吉林省、福建省等地更是提出了具体目标,如调整本科高校专业布点、扩大理工类专业招生规模等。
这一系列举措表明,高校专业的设置与调整正逐步走向理性与科学。未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产业发展的需求变化,高校专业布局将更加符合时代要求,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新时期人才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