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救孩子!中学教育,何时能摆脱“熬干药渣”的困境?

   时间:2025-08-14 07:49 来源:天脉网作者:唐云泽

在当今社会,一种对于教育本质的深刻反思正在悄然兴起。众多家长、教育工作者乃至学生本身,似乎都迷失在了对成绩与排名的盲目追求中,忽略了身心健康这一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长久以来,我们的教育体系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将孩子们培养成考试机器,而当他们踏入大学校门时,却又期望他们能瞬间焕发生命的活力与成长的动力。这无异于将一棵幼苗长期束缚在狭小的空间里,然后期待它在广阔天地中瞬间长成参天大树,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应试教育的危害,远不止于时间的消耗,更在于它悄无声息地改变了我们的价值观。在中学阶段,孩子们被反复灌输的是“兴趣无用,分数至上;思考无益,标准答案为王;个性无关紧要,排名决定一切”。这种价值观的渗透,使得人们逐渐形成了一种生存本能,自动屏蔽了那些无法直接转化为分数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种价值观的扭曲,导致许多孩子像是被熬干的药渣,失去了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并非他们天生如此,而是在日复一日的刷题、排名和比较中,那些能够滋养他们生命力的好奇、探索欲和对世界的感知力被逐渐耗尽。许多孩子在熬到大学后,甚至忘记了如何寻找快乐,这是一种令人痛心的现象。

家长在这场结构性困境中并非无辜。他们往往被集体的焦虑所裹挟,当优质教育资源被分数紧紧绑定,当社会评价体系简化为“学历等于成功”时,个体的理性很容易被吞噬。家长们并非不知道孩子的辛苦,只是害怕稍有松懈就会被甩在身后;他们并非不希望孩子快乐,只是认为现在的牺牲是为了未来的幸福。然而,这种延迟满足的逻辑往往以失望告终,许多孩子在大学毕业后依然迷茫无助。

更令人深思的是,高等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也受到了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学本应是学生们探索自我、试错成长的场所,但如今却成了应试教育的延续。绩点、保研、实习打卡等硬指标依然大行其道,那些在中学阶段被耗尽内驱力的学生,在大学中面对更自由的环境反而更加迷茫。

面对这一现状,我们需要深刻反思并打破这套消耗孩子的链条。不仅要改变家长和学校的观念,更要撕开分数至上的假象。我们应该告诉家长,孩子的抗挫力比分数更重要;告诉教育者,中学的使命是培养会生活的人而非只会考试的人;告诉社会,一个人的价值不应被一张试卷或一个学历所定义。

作为教育领域的从业者,我亲眼目睹了太多被应试教育摧残的年轻人,他们的痛苦是真实而深刻的。虽然改变并非易事,但只有当更多人意识到这种教育方式的弊端时,关于如何让孩子健康成长的讨论才会真正有意义。毕竟,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能够创造未来的人,而非仅仅适应现有体系的工具。

退休前在大学执教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学应试教育的残酷和高等教育的不足。中考、高考的内卷现象并没有出路,中学那点知识并不足以决定一个人的未来,而我们的高等教育质量也亟待提升。

鲁迅先生曾说:“救救孩子。”这句话在今天依然振聋发聩。我们需要共同努力,打破应试教育的枷锁,让孩子们在阳光下自由成长。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