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研究领域中,实地研究作为一种独特的研究方式,因其强调深入研究对象的工作生活环境,成为揭示社会现象背后逻辑的重要手段。这一方法,通常被称为“田野调查”,要求研究者不带预设进入实地,通过长期观察、询问、感受和领悟,理解并解释研究现象。
选择合适的“田野点”是田野调查成功的关键一步。研究问题类型决定了调查地点的选择标准:探索性、描述性问题对地点要求相对宽松,而解释性、理论性问题则需更严谨的选择。获准进入实地后,研究者需迅速融入当地生活,建立信任关系,同时尊重被调查者的意愿和隐私,避免未经允许的录音录像或公开信息。
在田野调查中,研究者常面临主观情感与客观中立的矛盾。投入过多情感虽有助于理解被调查者,但也可能影响客观性。因此,研究者需学会“先融入、再跳出”,保持情感与理性的分离,以确保研究成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数据收集是田野调查的核心环节。通过观察、访谈和口述史等方法,研究者记录“田野”日志,初步分析归纳后查阅文献,整理思路,发现新问题,并再次进入实地深入调查。这一循环过程有助于逐步实现对研究对象和问题的理论概括与解释。
田野调查的本质在于心灵的感通,而非简单的语言交流。尽管网络田野调查能迅速接触远方的研究对象,拓展了应用范围,但失去了身临其境的优势,难以获得对真实社会的直接感受和洞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信息常被智能算法操控,形成“信息茧房”,束缚人们的认知。相比之下,田野调查通过实地体验,能带来对真实社会的深刻理解和感受。
在文学创作中,田野调查的理念也得到了生动体现。如柳青在《梁生宝买稻种》中,通过深入农村生活,观察人物形象和生活状况,用心揣摩人物心理和行为习惯,将庄稼人的传统美德和共产党员的特有气质和谐统一,塑造了逼真传神的艺术形象。
田野调查不仅是一种研究方法,更是一种深入理解社会的途径。它要求研究者具备共情和尊重的态度,通过实地体验获得对真实社会的直接感受和洞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田野调查的价值更加凸显,它能帮助我们突破“信息茧房”,获得对真实社会的全面理解。
随着科技的进步,田野调查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如西湖大学姜汉卿教授团队设计的适用于昆虫尺度软体机器人的电磁弹性体驱动机制,就是田野调查理念在科技创新领域的生动实践。这一机制不仅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还突破了柔性与微型系统中传统驱动方式的性能瓶颈,为微型机器人的实际应用扫清了关键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