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居零售行业的风云变幻中,红星美凯龙的故事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商战剧。这家曾经辉煌一时的家居巨头,其发展历程与现状,为市场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回溯至2016年,红星美凯龙在湖南怀化落下了其第200家购物中心的帷幕,标志着它成为了中国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大型商业Mall运营商。这一成就,无疑将红星美凯龙及其创始人车建新推向了事业的高峰。车建新,这位木匠出身的企业家,凭借借来的600元起家,最终在江苏常州首富的位置上稳坐多年。红星美凯龙荣获“全球Mall王”的称号,无疑是车建新个人与企业数十年奋斗的巅峰时刻。
然而,好景不长,不到十年的时间里,红星美凯龙与车建新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25年5月,红星美凯龙发布公告,透露车建新因立案调查被采取留置措施,此后便再无音讯。与此同时,红星美凯龙的经营状况也每况愈下。据其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显示,公司预计归母净亏损在15.9亿元至19.2亿元之间,扣非后归母净亏损也达到了5.1亿元至6.2亿元。
作为曾经的“全球Mall王”,红星美凯龙的自营商场数量从巅峰时期的250家锐减至76家。自2023年起,红星美凯龙已连续三年亏损,累计亏损额超过50亿元,不仅吞噬了之前的盈利,还面临着退市风险预警的严峻挑战。
红星美凯龙的困境,远非一家民营企业应对行业冷静期的简单收缩。它的沉沦,更像是零售经济本质——效率竞争的残酷写照。在家居行业整体对成本与环节日益精细化的今天,红星美凯龙的持续低迷,无疑在警示所有人:忽视效率,终将付出代价。
要理解红星美凯龙的陨落,还需从其盈利模式说起。车建新曾从肯德基的连锁模式中汲取灵感,开创了家居连锁商业模式。红星美凯龙通过买地获得商场物业经营权,统一招商并收取租赁费和管理服务费,形成了类似于“包租婆”的摊位卖场模式。红星美凯龙还提供物业管理费、销售额提成、数字系统使用费、广告推广服务等增值服务,逐步从“房东”角色向服务型合作者转变。
然而,这种重资产、高杠杆的运营模式,随着负债额的不断攀升,风险也随之加剧。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红星美凯龙的负债总额高达676.5亿元,资产负债率逼近60%,已接近行业警戒线。
与红星美凯龙不同,其竞争对手居然智家选择了轻资产运营模式。尽管轻资产模式面临毛利率较低和租金上涨压力,但居然智家能够迅速退租低效益门店,减少损失。然而,轻重资产运营模式之争,或许并非两家企业经营承压的关键所在。
红星美凯龙与居然智家的共同问题在于,它们都将“渠道”误认为是自己的“护城河”。然而,消费渠道是会更迭的。随着房地产市场的下行和家居消费习惯的变化,精装房策略和线上化趋势对卖场型家居企业构成了巨大冲击。红星美凯龙的数字化平台虽早早启用,但用户复购率低,线上销售占比小;而居然智家的新业务也未能取得显著突破。
零售行业的竞争,不仅在于规模,更在于效率。红星美凯龙自营商场的坪效测评结果并不理想,远低于业界认为的合格标准。这揭示了红星美凯龙作为行业巨头的尴尬定位——中间商,以及销售效率的相对不足。在未能为市场和消费者创造足够增量价值的情况下,红星美凯龙陷入了“价格虚高→客户流失”的恶性循环。
红星美凯龙的沉沦,是整个家居零售行业面临的阵痛缩影。瑞典家居巨头宜家中国和日本家居大卖NITORI(宜得利)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同样不佳。这不禁让人思考:或许宜家还是那个宜家,美凯龙还是那个美凯龙,但中国的消费者已经变了。跟不上时代的速度,终将难以避免贴地振翅的“遇冷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