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等地尝试取消班主任,推行“导师制”,能否成为教育新趋势?

   时间:2025-08-13 11:20 来源:天脉网作者:苏婉清

近日,关于中小学班主任制度的讨论再次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传统观念中,班主任被誉为班级的“顶梁柱”,是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宁波市鄞州区教育局的一项创新举措,正悄然改变这一局面。

鄞州区教育局宣布,将在全区高中、初中和中心小学推行德育导师制,并逐步向各年级段推广。这一制度的核心在于,每个班级不设传统的班主任,而是由三位导师共同管理。首席导师由经验丰富、能力出众的教师担任,副导师则由青年教师出任,他们分别负责教学、德育和生活指导。这一改革旨在让每个教师都参与到德育工作中,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关注。

宁波四中作为改革的先行者,已经取消了班主任制度,全面实行导师制。该校将每个班级的学生分为三组,每组由一位导师负责,实现更精细化的管理。这种制度不仅改变了班主任一人统管全班的局面,还使教师能够更专注于教书育人的双重职责。人民日报对宁波四中的这一大胆改革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其守得住教育初心,耐得住寂寞,勇于开创新风气。

随着导师制的逐步推广,不少地区的家长也开始呼吁在全国范围内取消班主任制度,推广导师制。事实上,已经有不少中学开始尝试这一模式,并各具特色。例如,杭州高级中学钱塘学校通过公布教职工信息,让学生反选导师,类似于《中国好声音》的选拔过程;山西省实验中学则实行学生和导师双向选择,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VIP服务”;天津二南开学校则开设了“未来学部”,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科,像大学一样走班上课,取消了行政班。

然而,导师制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初期,不少学生感到不适应,认为从一位班主任变成了三位导师,压力反而增大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发现,导师们不仅在身份上有所转变,教学方式也有了显著变化。学生们与导师相处久了,反而感觉更加亲切。一位高三学生表示,他刚开始听到“导师”这个词时,还以为自己身处大学。经过一年多的校园生活,他对导师制有了更深的理解,认为导师其实就是将班主任的工作细分,实现分工协作。

在宁波四中,一位原本选考物理的学生在导师的建议下,调整选科,最终如愿被211大学的法学专业录取。他感激地说:“导师的建议让我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道路。”不少学生都表示,以后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上遇到难题,都会找导师请教。

尽管导师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有一些网友提出疑问。他们认为,如果人人都是班主任,那么班主任津贴如何分配?职称晋升时班主任工作经历如何填写?优秀班主任如何评价?学生出现安全问题谁来负责?这些疑问反映了人们对导师制全面推广的顾虑。

然而,不能因为这些问题就一味否定导师制。事实上,取消班主任制度、推行导师制的初衷是实现全员育人。每位导师只负责十几位学生,只要操作得当,必然能够深入了解学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师生关系因此变得更加亲近和谐,这是有目共睹的。因此,学校应该积极探索如何减轻班主任工作负担、实现全员育人的有效途径,而不是墨守成规。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