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产品快速迭代的今天,AI眼镜正以全新姿态进入大众视野。小米创始人雷军近日通过一段实测视频,展示了其AI眼镜的支付功能:驾驶小米汽车时,他仅需通过语音指令“小爱同学,支付38元”,配合目光锁定支付界面,2.8秒内即完成交易,效率较手机扫码提升40%。这一场景不仅引发市场关注,更揭示了AI眼镜从“单一功能”向“多模态交互”的跨越式发展。
市场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的爆发力。IDC最新报告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眼镜出货量达148.7万台,同比增长82.3%,其中中国市场以49.4万台、116.1%的增速领跑。在2025外滩大会“从‘看见’到‘可信连接’”分论坛上,多位行业专家将AI眼镜定义为未来的“AI原生入口”,认为其通过空间计算技术实现数字信息与物理环境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人机交互范式。
支付场景的突破成为关键切入点。蚂蚁集团近期推出的“看一下支付”功能,允许用户通过目光锁定商品并语音确认完成交易,与高德地图的合作更将导航信息直接叠加在真实街景中,实现“所见即所得”的闭环体验。这种模式与高德扫街榜的逻辑不谋而合——后者基于用户导航、到店等真实行为数据生成榜单,通过“用脚投票”提升服务透明度,为AI眼镜的场景落地提供了数据支撑。
技术演进路径逐渐清晰。蚂蚁集团大安全CTO陈亮指出,AI眼镜已从早期的通话、听歌等基础功能,进化至支持拍照、实时翻译、大模型交互的复杂场景。但清华大学人机交互实验室副教授喻纯提醒,当前产品整体能力仍与手机存在差距,用户体验需从“能用”迈向“好用”。例如,市面上最轻的眼镜仅重几克,而40克被视为舒适佩戴的临界值,如何在有限空间内集成电池、芯片、摄像头等组件,成为厂商共同面临的挑战。
产业生态的完善为技术突破提供土壤。上海经信委总工程师裘薇透露,当地已形成覆盖核心器件与整机制造的完整产业链:鲲游光波导、恒玄主控芯片等组件被广泛采用,龙旗科技、华勤等代工龙头与魅族、阿里等品牌共同推动产品迭代。恒玄科技预测,2025年全球市场出货量将达1500万副,中国占比约1/10,而到2030年,具备多模态交互能力的品牌眼镜容量有望突破6000万副。
底层技术的统一架构成为行业新焦点。蚂蚁集团发布的全球首个智能眼镜可信连接技术框架gPass,旨在解决安全、交互、连接领域的碎片化问题,为开发者构建安全AI数字服务生态。高通公司XR产品市场资深经理张彬则描绘了更广阔的愿景:未来AI将跨越眼镜、手表、手机等多终端,通过端侧与云端混合架构,为用户提供无缝衔接的智能化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