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小学:以“学科+”成果,共绘教育新名片

   时间:2025-09-02 03:51 来源:天脉网作者:陆辰风

在重庆市巴蜀小学,学生们的绘画作品自信地展示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这些作品不仅是孩子们创意的结晶,也是学校教育理念的一种体现。近日,该校在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应用推广上,采取了一套独特的“认领”机制,为教育界带来了新的启示。

巴蜀小学,这所拥有90余年历史的名校,一直秉持着“教育是做的哲学”这一核心理念。这一理念强调实践、行动与持续探索,是学校治理逻辑不断自我升级的核心动力。2018年,巴蜀小学的《基于学科育人功能的课程综合化实施与评价》项目荣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这标志着学校在课程改革上取得了显著成就。

然而,荣誉背后,巴蜀小学并没有止步不前。他们深知,成果的应用推广才是检验改革成效的关键。为此,学校采取了一套创新的“认领”机制,鼓励教师主动参与到成果的深化研究与推广中来。这一机制不仅解决了成果推广中常见的动力不足和与教师课堂教学脱节的问题,还极大地激发了教师团队的活力与创造力。

在巴蜀小学,成果推广不再是少数人的荣誉,而是全校教师的共同责任。学校通过内部学术年会等形式,鼓励教师认领自己参与成果研究的智慧贡献,并自主选择代言和推广的具体内容。这一举措不仅让教师确认了成果的价值归属,还通过系统梳理、案例具体化等方式,让成果更加深入人心。

为了支撑课程改革的深化与成果的持续推广应用,巴蜀小学还提供了专业的支撑。学校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赋能,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教师们基于自己的研究专长和参与基础,自主选择研究方向,进行课题申报与研究。同时,学校还集中研发了“学·教小助手”等教学工具,实现了成果的迭代升级和共享使用。

在巴蜀小学,教师们的教学研讨氛围浓厚。学校连续多年开展“阳光杯”教学竞赛等活动,促进全学科、常态化的深度交流。这些活动不仅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还推动了课堂的深度变革。教师们在教学目标定位、教学方式提升、资源整合运用等方面实现了整体提升,为成果的深化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巴蜀小学的“认领”机制不仅破解了推广应用中的普遍问题,还实现了“成果应用—课堂变革—教师成长”的闭环。在这一机制下,人人都是成果的持有者、代言人和推广者。教师们通过研究反哺教学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近年来,巴蜀小学在“学科+”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了“课程综合化教学”的具体化和生动化。学校以“五育融合的新作为、新使命”为主题,深化落实“双减”政策,转化落实“双新”要求,聚焦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等形式的常态化实施,学校进一步深化了学习方式的变革,让学生蓬勃生长,让学校更有活力。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