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学者书法家王敬之:国学渊源与书法艺术并重
在书法界与鉴宝界,王敬之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他不仅在各大电视台的鉴宝节目中以其精准的眼光和渊博的学识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同时,作为书法大家林散之的得意门生,他的书法艺术同样令人瞩目。近日,王敬之与恩师的书法联展即将亮相新艺馆,这将是首次全面展示他的师承渊源及书法造诣。
王敬之的书法之路,始于40余年前。那时,他还在青年求学时期,便有幸结识了林散之、王驾吾、沙孟海、姜亮夫、陆维钊等国学大师及书法大家。这些大师们的言传身教,为王敬之日后的书法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与林散之先生的交往,让他深刻体会到了书法艺术的精髓。
回忆起与林散之先生的初次见面,王敬之依然历历在目。他说,林老先生的书学态度严谨,每一笔、每一划都透露出学者之气。在林老先生的指导下,王敬之逐渐领悟到了书法的气韵与整体美感。这次相识,不仅让他得以从高标准的视角审视自己的书法,更让他切身感受到了书法的无穷魅力。
除了林散之先生,王驾吾先生对王敬之的影响同样深远。王驾吾是20世纪研究《墨子》的大学者,他与王敬之之间有着亲如父子的深厚感情。王驾吾先生不仅给予王敬之书法上的指导,更在国学方面为他列出了长长的书单,鼓励他不断沉淀自己,打下深厚的国学基础。在王敬之看来,自己书法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学的修养。
随着阅历的增加,王敬之对书法的见解也日益深刻。他认为,书法的格调与国学学养息息相关。从林散之和王驾吾的书法作品中,他可以看出一种自信,这种自信源自于他们对人生、对社会、对自我的深刻理解,而这种理解又得益于他们深厚的国学底蕴。
在研习书法的历程中,王敬之始终保持着开阔的心态。他主张广采博取,从临帖到读帖,只要字写得比他好,就是他的老师。但他反对泛滥临帖,主张临帖要精,要吃透其中的精神。对于喜爱的字帖,他会老老实实地吃透,了解书法家的创作背景,从而更好地体会用笔的变化、字形结构和整体的气韵节奏之美。
王敬之对明代大书法家宋克的作品情有独钟,曾经临过百遍,以至于后来能够完整地背临出来。他说,临帖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要靠自己的理解去寻找原作者身上的精神,这才是临帖的价值所在。
在王敬之看来,书法创作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他反对急功近利,认为一些书法家为了急于形成自己的风格而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书写方式,这不符合艺术创作的规律。他主张书法要贵在坚持,用心去钻研,再融入自己的修养,随着时间的推移,书法会不自觉地蜕变,风格的形成最终是一种自然变化的结果。
作为一位有着深厚造诣的多领域专家,王敬之不仅擅长书法,还著述了大量的国学、鉴定专著。他善于借鉴不同艺术门类并相互融合,这使得他的书法更加饱满、更有格调。他的书法作品被国家和地方美术馆收藏,并为国内外许多国立及民间博物馆题写匾额,成为书法界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