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师范大学迎来了一场学术盛宴——彭恒礼教授的《古典戏曲与民俗镜像》作品研讨会暨第三期“振犁民俗学茶会”。此次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20多所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与青年教师,共同探讨彭恒礼教授的学术专著。
研讨会上,彭恒礼教授率先登场,他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古典戏曲与民俗镜像》一书的成书背景、创作历程、核心贡献及存在的不足。该书源自其博士论文,历经十年打磨,完成了从“民俗中之戏曲”到“戏曲中之民俗”的全方位探索。尽管已运用本土考据法对古典戏曲与历史民俗的互动进行了细致考察,但彭教授坦言,在动态“镜像”呈现等细节方面仍有待深化。
随后,多位专家学者相继发言,分享了他们阅读《古典戏曲与民俗镜像》后的深刻体会。莆田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的张丽娟博士指出,该书通过细致的文本解读与丰富的民俗材料比对,生动展现了戏曲对岁时节令、人生仪礼、信仰崇拜等民俗元素的吸纳与反映,同时戏曲也成为了民俗保存与传播的重要媒介。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文法学院的杨志敏副教授则将古典戏曲比喻为一面镜子,它不仅映照出文人雅士的艺术追求,更映射出市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揭示了传统戏剧与传统生活共生共荣的文化逻辑。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的王凤娟副教授结合自己的戏曲与国画研究,认为该书让她发现了戏曲之俗与文人画之雅的交融与碰撞,为她的研究带来了新的启示。
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刘雪瑽博士则从文化学的角度,高度评价了该书将戏曲视为另类民俗剧的研究范式,认为这是对前人研究的继承与创新。
河北大学文学院的张琼洁副教授则强调了该书运用多重证据互证的研究方法,通过戏曲文本洞察民俗民生,展现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能动关系,为解读民间生活史、思想史和观念史提供了新视角。
集美大学的赖婷副教授指出,该书通过“民俗镜像”的比喻,生动揭示了戏曲与民俗的关联性,为戏曲民俗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与方法,为构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提供了重要范式。
中山大学中文系的博士生杨镕也分享了自己的阅读心得,她认为该书对戏曲与民俗交互性的关注,是对当下民俗学向“日常生活”学术范式转向的积极回应。
在研讨过程中,与会硕博士生也积极提问,与专家学者展开了热烈的学术讨论。彭恒礼教授对本次研讨会的学术含量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希望以此为契机,依托中原民俗学论坛和“振犁民俗学茶会”,搭建更多学术交流平台,推动河南乃至全国民俗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此次研讨会由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河南师范大学承办,不仅为古典戏曲与民俗研究领域的青年学者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合作机会,更为推动该领域研究的深层次、宽维度、高质量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