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云步入实战考验期:企业盈利成核心诉求

   时间:2025-08-28 16:09 来源:天脉网作者:杨凌霄

在AI云市场风云变幻的一年里,企业的关注点悄然发生了转移。

曾经,参数规模和排行榜名次是衡量AI云实力的重要标尺。而今,企业更加务实,他们更关心的是平台模型的实用性、故障恢复速度以及能否真正融入生产节奏。制造业追求废品率的降低,金融业渴望转化率的提升,零售商则希望改善用户体验。这些实际需求,成为了企业选择AI云服务的核心考量。

近期,在北京举办的百度云智大会上,这一主题得到了鲜明体现。IDC数据显示,百度智能云已连续六年在中国AI云市场占据领先地位。全栈自研的体系和财报的高速增长,让百度成为了观察AI云能否成为企业盈利引擎的最佳窗口。

如今,企业对于AI云的要求已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层面。他们期望AI云能够在业务中发挥实实在在的作用,而非仅仅停留在理论或试验阶段。这种转变背后,是两股力量的共同作用:一是预算的收紧,企业对技术投入的试错空间越来越小,效果必须立竿见影;二是业务场景的严苛,任何微小的误差或卡顿都可能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在这样的背景下,AI云市场开始加速分化。那些只强调算力的厂商,很难满足企业从数据到应用的全链路需求。而能够将训练、部署、监控、治理等环节紧密相连的平台,才敢让业务部门将核心流程托付给AI云。中小企业更是希望获得一站式交付的服务,以便尽快看到业务结果。

要满足企业的这些新要求,AI云平台必须在算力、调度、数据治理和安全等方面都表现出色。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企业才会进一步关注上线速度、稳定运行时间和收益见效周期。谁能在这些方面做得更好,谁就能赢得企业的青睐和信任。

在今年的云智大会上,百度针对企业最敏感的问题,给出了全面而具体的回应。百舸5.0和昆仑芯超节点的发布,将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昆仑芯超节点通过高度集成和性能优化,使得企业在公有云上就能获得万亿参数级的训练能力,极大地降低了成本和时间投入。

千帆4.0的升级也解决了企业在定制化方面的痛点。通过提供精选模型和强化反馈精调工具链,企业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模型的微调,并将其对接到实际业务流程中。数据智能平台的引入,更是让非结构化信息转化为了可调用的知识,极大地提升了数据开发效率。

这些更新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百度长期战略“云智一体”的延续和深化。今年,百度进一步提出了“智能优先”的理念,将端到端的衔接和优化作为核心。从昆仑芯P800万卡集群到千帆平台的数据智能,再到一见视觉平台和数字员工等行业应用,百度智能云形成了可以持续演进的闭环,具备了系统化优势。

在实际应用中,百度智能云的表现也颇为亮眼。在金融、制造、能源、政务等领域,百度智能云的大模型项目中标数量和金额均位居前列。走进钢厂的质检车间,冶金流程感知大模型的应用让废品率大幅下降,良品率显著提升。这些实实在在的成果,让百度智能云赢得了企业的广泛认可和信赖。

随着AI与云的深度融合,AI智能云服务生态体系正在逐步形成。百度智能云在这一生态重构的拐点上,凭借其在纵深结构上的完整覆盖和系统化优势,成为了少数能够引领行业发展的厂商之一。对于正在寻找盈利引擎的企业来说,百度智能云提供的确定性和可复制性,无疑成为了他们最值得下注的理由。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