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中国当代艺术领域涌现出一系列新风貌与挑战,这些变化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举办的“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上海)2024”上得到了全面展现。
7月25日,备受瞩目的年鉴展第六次登陆上海,通过融合文献与艺术作品的方式,深度剖析并呈现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最新动态。此次展览共记录了全年3195个艺术活动,著录了2988篇相关文献,精选出100位艺术家作为年度代表。
展览现场,通过图片形式梳理并展示了这100位艺术家的作品。今年,展览特别聚焦于影像艺术、数字艺术、女性艺术、生态艺术、艺术档案及全球化六大关键词,力求全面反映中国当代艺术的多元面貌。
自2005年启动以来,《中国当代艺术年鉴》每年一卷,致力于通过深入观察与反思,记录并反映当代艺术的发展及其伴随的问题。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担任此次年鉴展的总策展人,他指出:“2024年是数智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的一年,如何保持人类的精神尊严,成为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这也是当代艺术致力探讨的核心议题。”
在展出的艺术家中,“80后”与“90后”群体占据了近半壁江山,他们的作品不仅展示了海外留学背景的独特视角,更深刻反映了他们对城市生活的独特见解。例如,陈若璠通过光影与材质拼贴,构建了一个情感化的历史构词系统;而黄佩珊则以不锈钢、玻璃等人造材料模拟“拟自然”景观,探讨人造行为背后的控制欲与造物欲。
葛宇路的《防微杜渐》装置作品由16个地面望远镜组成,鼓励观众主动观看与思考;杨泳梁的《消失的海岸》则通过影像叙事,描绘了两个离家儿童的“自由逃逸”,隐喻城市迁徙中的童年经历。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年轻艺术家的创造力,更深刻触及了当代社会的现实问题。
影像艺术与数字艺术在今年的展览中尤为引人注目。在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的推动下,影像艺术已成为“感觉聚集体”,调动身体、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复杂关系。数字艺术也不再局限于“计算机视觉”的探索,而是跨越至元宇宙、机器感知与语言模型的全新领域。
朱青生教授强调,尽管科学与数字化在艺术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艺术并未止步于拥抱这些新技术,而是同时包含了对它们的深刻反省。这种反省精神正是当代艺术最为宝贵的财富。
此次年鉴展由北京大学中国现代艺术档案、上海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研究所等机构共同主办,将持续至2025年10月8日。期间,还将推出多项公共艺术项目,为观众提供更多与艺术亲密接触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