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能否重塑而非摧毁人类文化与艺术?

   时间:2025-07-07 22:52 来源:天脉网作者:钟景轩

近日,关于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对人类文化影响的讨论再次引发热议。

众多观点认为,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不仅丰富了人类的文化领域,还为文学、音乐、绘画等领域带来了新的价值。这些由AI创造的作品,通过人类的模仿与改编,正逐渐成为人类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一过程揭示了文化传播的本质——模因(模仿子)作为文化的载体,在社会中广泛传播,无论其内容高雅与否,只要具备足够的感染力和社群性,就能在社会中持续存在。

事实上,人类历史上不乏对新兴文化形式的担忧。从低俗小报到短视频,每一代人都曾对新出现的文化载体持怀疑态度,认为它们会摧毁人类的文化。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所谓的“危险玩意”逐渐被新一代人接受,并成为他们眼中世界的固有组成部分。这一过程同样遵循着模因的传播规律,不断演变和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方式与人类创新具有高度相似性。AI通过统计数据拼凑字词、像素、画面等元素,其产生的内容大多继承了人类提供的数据中的模因,而少数创新则源自错误。由于人类对数据和数据处理方式的选择,以及对输出的规范,AI生成的内容往往具有超出人类平均水平的质量。未来,随着能源效率和边际成本的进一步优化,AI生成内容的质量还将进一步提升。

尽管如此,一些学者仍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表示担忧。他们指出,一些人可能会利用AI生成虚假信息来欺骗和操纵他人。然而,问题的根源在于人的行为,而非AI本身。因此,如何规范人类在使用AI时的行为,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探讨人工智能与人类文化的关系时,还需要明确“替代”一词的含义。社会上存在的口头湮灭主义,如“累了,毁灭吧”等言论,往往是一种表达对现状不满的情绪宣泄,而非真正的自我毁灭或毁灭人类社会的意图。这种情绪可能反映了人类在面对新事物时的复杂心态,既有对新机会的期待,也有对未知风险的担忧。

英国科幻作家道格拉斯·亚当斯提出的“科技三定律”,或许能够为我们理解这一现象提供启示。定律指出,人们往往将出生时已有的科技视为稀松平常,将年轻时出现的科技视为革命性产物,而将年老后出现的科技视为违反自然规律的存在。这一规律反映了人类在面对新事物时的心理变化,也提示我们在评价AI等新技术时,应保持客观和理性的态度。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