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一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盛宴正在上演。夜幕低垂,篝火在拱辰楼广场上熊熊燃烧,照亮了彝族打歌队传承人的身影。他们手举芦笙,一声悠扬的旋律划破夜空,瞬间点燃了整个场面的热情。
彝族打歌,这一融合了歌舞乐的民族艺术瑰宝,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彝族人民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在火光映照下,踢踏舞步声震天响,围成圆形的舞阵如涟漪般荡漾开来。笛声、三弦声与脚踏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古老而动人的韵律。这不仅是每年火把节的固定节目,更是彝族文化生动鲜活的展现。
在节庆、婚丧嫁娶或劳作间隙,彝族村寨都会举行打歌活动。人们围绕着篝火,芦笙领舞,笛子伴奏,身着艳丽民族服饰的男女自然结伴,围成圆圈,边跳边唱,常至深夜仍不愿停歇。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千年前的古籍记载,如《唐书》《云南志略》《南诏野史》等。
2008年,彝族打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巍山也因此被誉为“彝族打歌之乡”。为保护这一珍贵文化遗产,云南省出台相关条例,明确规定对打歌调、舞蹈、口传文学、传统服饰制作技艺等核心元素进行全方位保护。县级财政还专项拨款,为每位传承人提供补助,确保这一艺术瑰宝得以传承。
如今,彝族打歌不仅活跃在传统节日中,更融入了市民的广场舞和学生的课间操,成为当地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鲜明的观赏性与互动性,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而来,成为巍山文旅的新亮点。这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也为民间打歌队带来了可观的收入,让传承之路更加坚实。
在南诏文化广场上,彝家儿女拉着游客的手,共同感受彝族打歌的独特韵律。孩子们也积极参与其中,稚嫩的气息穿过芦笙竹管,清亮的调子悠然升起。这一场景,仿佛穿越了千年时光,将古老的艺术形式与现代生活完美融合。
彝族打歌,如同点亮夜空的篝火,在代代相传中生生不息。它不仅承载着彝族人民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更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古老的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